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7 08:50
提起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和困惑。但是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值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不少,每次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却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下面就我个人的作文教学经历谈一些困惑。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两天一篇日记,一天半张字帖,一个学期按教学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名著以及课外读物,并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本。每天学生感到负担很重,我自己更是身心疲惫。作文课上,我从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一一讲解、逐项训练,学生写完作文,我更是仔细详判每篇习作,可是如此用心教学、认真工作却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讲课与习作双结合。大家知道,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其实不然,在平常教学中,要把讲课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要站在新课改的高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去看待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并非是单一的孤立活动,它是在听、说、读、写间构筑的有机训练链,并会产生滚动效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都是学一个单元后,有一个和本单元相适应的综合学习的写作活动。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以写人为主题的五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和《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紧跟其后的是写作训练《献给母亲的歌》。我认为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修辞、语法、词汇以及更多的写作知识,并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利用,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旨所在,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按要求习作,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就能看出他运用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可见平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备条件,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日记入手,激发写作兴趣。魏书生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
”从日记入手可激活学生兴趣,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但要一改以往老师只布置、不要求的不当做法,具体做法: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写日记的方法。a、写人篇:对一个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观察描写,不求全,但求真。b、记事篇:注意记叙六要素,注重交待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c、抒情篇:侧重议论抒情,表明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评价,要去矫情、伪情,抒真情实感。d、说物篇:对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一件小摆设、一幅画、一座建筑物乃至一个奶桶、一件藏袍、一头山羊等,有顺序、有层次、有方法地说明其特征,突出其重点。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要让学生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有法可依,避免中等生以下的学生内容空洞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1、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必有的吗?
2、多向思维。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3、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破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警察等。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两天一篇日记,一天半张字帖,一个学期按教学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名著以及课外读物,并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本。每天学生感到负担很重,我自己更是身心疲惫。作文课上,我从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一一讲解、逐项训练,学生写完作文,我更是仔细详判每篇习作,可是如此用心教学、认真工作却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讲课与习作双结合。大家知道,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其实不然,在平常教学中,要把讲课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要站在新课改的高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去看待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并非是单一的孤立活动,它是在听、说、读、写间构筑的有机训练链,并会产生滚动效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都是学一个单元后,有一个和本单元相适应的综合学习的写作活动。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以写人为主题的五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和《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紧跟其后的是写作训练《献给母亲的歌》。我认为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修辞、语法、词汇以及更多的写作知识,并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利用,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旨所在,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按要求习作,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就能看出他运用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可见平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备条件,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日记入手,激发写作兴趣。魏书生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
”从日记入手可激活学生兴趣,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但要一改以往老师只布置、不要求的不当做法,具体做法: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写日记的方法。a、写人篇:对一个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观察描写,不求全,但求真。b、记事篇:注意记叙六要素,注重交待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c、抒情篇:侧重议论抒情,表明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评价,要去矫情、伪情,抒真情实感。d、说物篇:对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一件小摆设、一幅画、一座建筑物乃至一个奶桶、一件藏袍、一头山羊等,有顺序、有层次、有方法地说明其特征,突出其重点。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要让学生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有法可依,避免中等生以下的学生内容空洞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训练要讲科学,要提高效率。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一般审题(拟题)、立意没什么大问题,只要认真专心就完全能做到。学生难就难在选材、构思、行文方面。首先是选材,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感到无事可写,当然就无法思考结构,更无话可说、无法行文了。这其中的关键,一是积累材料,二是尽快将潜意识中的材料变成文章。怎样帮助学生冲过选材、构思、行文的难关呢?不妨在作文指导课上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摒弃一切烦琐程式,从基本结构入手,把构思法明确为:1、基本式——三段式结构;2、横式结构;3、纵式结构;4、纵横式结构。这四种结构基本把握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散文的结构,能把学生从思绪中解脱出来。学生作文,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议论、抒情、说明,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用这些“模式”一套,即可“成型”。再根据文章中心迅速确定开头、中间、结尾的要点,便可构思成篇。这其实有点像传统教法中的写结构提纲,只是比结构提纲简洁、快速、明白罢了。
四、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1、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必有的吗?
2、多向思维。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3、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破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