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5-07-11 08:48
论文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论文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一、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学教育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类所应有的价值。在文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去体验人的价值观,人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二、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实现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www.lw881.com自古而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传达出语言美、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诱发学生美的情感;通过对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的分析,引领学生赏析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启发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感受作者自然地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将学生引入妙不可言的美的意境,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美育就这样让学生受到深厚底蕴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延伸语文教学外延的必要性。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中职语文教学应勇于跳出教材教语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本外知识,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我们应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社会新人。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拓展教育等手段促进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智明.《弘扬古代文学之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和谐社会新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戴承欢.《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3]徐一周,陈基萍.《浅议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6.
[4]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
[5]陈志胤.《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美文与美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2.
[6]桑哲.《语文教学应“课内引导,课外拓展”——访全国优秀教师魏伯河先生》[j].《现代语文》2009.1月中旬刊.
论文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一、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学教育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类所应有的价值。在文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去体验人的价值观,人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二、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实现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www.lw881.com自古而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传达出语言美、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诱发学生美的情感;通过对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的分析,引领学生赏析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启发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感受作者自然地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将学生引入妙不可言的美的意境,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美育就这样让学生受到深厚底蕴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延伸语文教学外延的必要性。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中职语文教学应勇于跳出教材教语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本外知识,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我们应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文学教学要更好的发扬人文精神,就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这就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观察人世百态,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爱憎分明的情感,维护正义,批判邪恶;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采访成功人士、顶岗实习、游览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生产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接受职业的磨练,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回归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陶治情操,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亲密接触,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参加体育、娱乐、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将课内所培养的人文精神与课外的生活实践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增强了人文底蕴。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社会新人。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拓展教育等手段促进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智明.《弘扬古代文学之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和谐社会新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戴承欢.《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3]徐一周,陈基萍.《浅议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6.
[4]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
[5]陈志胤.《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美文与美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2.
[6]桑哲.《语文教学应“课内引导,课外拓展”——访全国优秀教师魏伯河先生》[j].《现代语文》2009.1月中旬刊.
上一篇:高中体育分项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