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习题讲评课几点有效的尝试
摘 要:新课程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课堂的有效性。高效的习题课是帮助学生构筑思维的平台,即理清知识脉络,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由认识到实践再到创造的过程。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优化高中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 有效性 分层次教学 “习题超市” 在教学实践中,以往的习题讲评课大多是就题论题,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给人一种枯燥、单调的感觉。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学生仍继续投身“题海”,常常陷入“当时懂,过后忘,听时会,做时错”的怪圈。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习题讲评课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精选习题,讲求实效 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一本或两本练习册一用到底的做法,在课前通过集体备课,汲取多人的智慧,并切实投身“题海”,在大量的习题中筛选、归类,有目的地优化精选出典型例题及其变式训练。 例如,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能否以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物质的量、密度以及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作为标志是难点。我先以经典的工业合成氨反应为例判断,之后又依次进行了以下变式:(1)H2(g)+I2(g)■2HI(g),(2)A(s)+2B(g)■C(g)+D(g),(3)NH2COONH4(s)■2NH3(g)+CO2(g)。 这样,习题少而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实现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作业,优化讲评 为了全面地了解班级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批改作业后要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不同类型习题的特点不同、难度不同、出现的错误率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讲评方式。教师讲评要抓住典型问题加以点拨剖析,以达到突出重点、用时少、见效快的效果。师生共同讲评适合于难度适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讲、教师评,若学生讲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和引导。而对于非智力因素所致的问题,例如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物质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与结构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化学用语的错误使用,适合于学生独立讲评,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印象,也让全体同学引以为戒。 三、科学操作,提高效率 习题课同常规课一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学习到知识的本质,体会规律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习题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科学地开发、设计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增进学生相互交流与对话,获得真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科学地“主导”。我的习题讲评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设计教学环节并操作: 1.分析难易度,点评错误率 为了提高讲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表格数据的形式直观地分析试卷,包括试卷的难易度及重难点的分布,让数据反映学生答题的优劣得失。一方面分析学生整体答题情况,统计学生习题中的错误及频率,并查找错误类型及根源;一方面分析学生个体,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做好记录,以做到心中有数。 2.自我诊断,合作交流 近几年来,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这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自主精神与集体观念的有机结合。实践中,在试卷正式讲评之前,教师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我诊断、科学纠错,以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后采用小组合作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内研讨,实现思维与智慧的共享。 3.师生协作,分类讲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一定情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实现的主动建构过程,还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学习过程必须有学生的参与、互动、质疑、研讨,最后深化和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因此,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启发、引导的角色。在学生讲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多欣赏,多鼓励,并进行学法指导。讲评过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既实现思维整合,又可以引出其他同学更加完整、巧妙的补充。例如,将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某弱酸HX溶液与NaX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测得溶液中c(Na+)>c(X-),请据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针对这道题,多数同学通过c(Na+)>c(X-)分析出NaX的水解程度大于HX的电离程度,因此溶液显碱性;而有的同学通过电荷守恒c(X-)+c(OH-)=c(Na+)+c(H+)及c(Na+)>c(X-)推知c(OH-)>c(H+),因此溶液显碱性。像这样,对于同一问题,通过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示,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另外,展示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恰当、简便、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分层次教学,“习题超市” 课堂重点讲评的题型或方法,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难点,一次讲评后学生很难完全掌握,例如守恒法、等效平衡问题、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数形结合等。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或者通过调查,再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变式训练,构建“习题超市”,通过自主学习和分层次教学,实现重难点的强化与突破。例如,在进行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专题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0.001mol/L的CH3COONa溶液(比较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浓度的大小,下同) (2)0.001mol/L的醋酸溶液和0.00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3)25℃时,将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4)20mL 0.001mol/L的醋酸溶液和10mL 0.001mol/L的NaOH溶液混合 (5)30mL 0.001mol/L的醋酸溶液和10mL 0.001mol/L的NaOH溶液混合 (6)20mL0.001mol/L的CH3COONa溶液和10mL 0.001mol/L的盐酸混合 (7)20mL0.001mol/L的NaNO3溶液和10mL 0.001mol/L的盐酸混合 这一组习题中,(1)属于单一溶液,按程度依次分析溶液中CH3COONa的电离,CH3COO-的水解及水的电离即可得到浓度关系。(2)~(7)都是溶液混合的问题,对于混合溶液,首先要考虑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若发生化学反应,则需先判断溶淀及各溶质物质的量之比,再分析平衡;若不发生化学反应,则相当于稀释。另外,在(1)至(6)的溶液中,都存在CH3COOH分子,那么它的浓度要放到哪个位置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溶液中的平衡体系及其程度大小,体会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思想。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习题时,要抓住学情,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另外,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部分学生实现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分层次教学,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5.学生反思,共同进步 学生的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二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打破思维定势,反思错误原因,提炼解题的思路方法,形成克服错误的策略。例如,涉及电子守恒、原子守恒时,题目一般步骤多而复杂,学生要么灰心放弃,要么习惯于按过程写方程式,可最终结果要么浪费大量时间,要么无功而返。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才能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师依据“守恒法”原则从整体上分析原子的去向、电子转移情况,只有这种大局观才能轻松攻克“纸老虎”。当遇到这种难度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师生交流经验、心得来掌握学习方法,共同进步。 四、教师反思,以利改进 习题讲评课后,教师要将备课与上课有机结合,进行二次备课,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素质提高。本次习题讲评课有哪些经验值得保留?哪些是课堂无效或低效环节?课堂上同学们是否攻克了难题,是否对难点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对于典型例题以及变式训练的难度、严谨性方面是否需要改进、调整?如何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 例如,在学习等效平衡时,利用虚拟容器法师生共同总结出一条结论:同温同压下,同比例增加反应物,相当于加压。之后,我举出了经典习题: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2NO2■N2O4,当达到平衡状态时,再充入NO2,NO2的体积分数如何变化?若充入N2O4呢?当时学生利用结论很快的得出了均减小的结果。不过课后有同学对过程提出了疑问,这引起我的反思。如果再分析一下二者平衡移动方向的差别,就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了。 另外,教师对学生错误率高的知识点做好记录,重新变换角度设计题目,有计划地安排到下一次习题课中,增加复现率,反复强化,突破难点。 一节高质量的习题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需要教师全批全改、统计分析、根据学情合理分配任务;需要教师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同时注意问题的延伸与发散;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感悟以提升自;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和协调班级组内、组间成员的合作和良性竞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切实提高习题讲评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克龙.中学化学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李佳.化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