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讨

发布时间:2015-07-18 08:48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重点研究的课题,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了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对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有积极的一面。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有知识来源生活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师生角色互动化、知识结构模块化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知识结构 
   美国哈佛大学的口号是:“一流的技术要有一流的科学,一流的科学要有一流的数学”,而数学教育中以基础数学教育为关键,基础数学的教学对整个国民的数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和钻研基础数学教学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基础数学中的核心是高中数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课改应运而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育科研人员、课程改革专家和高中一线数学教师当下最为紧迫的研究任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高中数学教师肩负的重任不可低估,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来源生活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知识来源生活化,与之前版本不同的是,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出知识的应用方面。比如“集合的概念”一节,集合的含义涉及国家的省会城市、特别行政区等;“基本不等式”一节涉及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双曲线的性质”一节体现了双曲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来确定炮弹发射的具体位置;“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一节密切联系生活中的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测量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教材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知识的来源大都容易找出生活中的“原型”,真正体现了“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二是教学方式多元化。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数学教本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教师不能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审时度势地选择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还是拿自己以前所接受的或者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来应付新教材,势必是失败的。不少教师反映说高中数学教材课时太少,实际上是教师总希望把什么都拿来自己讲,把讲台变成自己独唱的表演台或者熟练自己知识结构的主要场所,完全忽视学生的存在,这样面面俱到的讲授式教学显然不是新课程需要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中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的丰富性、思维的抽象性、知识的概括性都是很强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高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个人的基本技能,这期间可以是“讲练结合式”“讲练议结合式”“合作探究式”“议练结合式”“参与式”“实验操作式”等形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章节的课型,不同班级的学生,所适合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 
   三、师生角色互动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三是师生角色互动化,新课程的一个亮色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和课程内容的垄断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辅助者,真正体现“学习全靠自用心,教师只不过是引路人”的俗语。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华罗庚先生说“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高中数学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求新知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全权代替学生学习已有的现成的“知识”,变成传授“知识”的“好老师”,进而让学生成了所谓记忆“知识”的“好学生”,那样的话将是教育的不幸,是有悖于新课改倡导的创新意识和发展目标的。高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好局面。 
   四、知识结构模块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四是知识结构模块化,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数学课本出现了必修模块和选修系列,选修系列中又出现了模块和专题。总体来看,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呈现出了模块化的新局面,每一个模块或者专题都可以自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也可以按需调整,这对高中数学的教与学都是有益的,也是新课改的另一亮色。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从中获得个人意义,其意义不是内在于教材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的”。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的模块化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以前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的数学基础相比较,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与专题之中,这对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无疑是一个好的势头。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学完必修模块达到10个学分;要求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在这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在系列1、3、4中选择6或者10个学分进一步学习;要求在理工类(包括部分经济类)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在必修模块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在系列2、3、4中选择10或者14个学分进一步学习,这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也实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丁尔升.现代数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叶立军.关于实施新课程标准问题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张萍.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6). 
  [6]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04(19).

上一篇:注重赏识教育,让初中英语课堂绽放光彩

下一篇:以生为本,构建“永远难忘”的思想品德发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