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谈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抓大放小”

发布时间:2015-07-18 08:49

 摘 要:物理教材中逻辑关系的处理技巧在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支撑学生物理学习的基础,而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种逻辑关系,又不知道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话,那物理教学必然是一盘散沙一种应试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抓大放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变得面面俱到起来,知识点无论大小教师必详细讲授,至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反而不太关注了。笔者以为,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不适合初中物理教学,因为教授太过详细往往意味着学生思维空间的狭隘,平均用力往往意味着学生学习重心的缺失,而在这种教学的氛围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则会加速流失。如果借助于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常用的词语——抓大放小,则可能会让初中物理教学恢复活力,也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更加生动起来。现以电路知识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与思考。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中,电路知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初识家用电器与电路”;二是“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在第一节内容中,家用电器的识别及其电源、开关、导线的作用组成一个知识点;简单电路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是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在第二节中,电路的串联与并联及其特点成为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整个电学知识的基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导向或者是由于对教材的理解相对僵化,使得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按教材进行亦步亦趋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就造成了知识的零散化——这一判断并非来自于笔者,而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笔者进行的随机调查,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学生认为这两节知识的学习感觉有些“散”。
  也许教师会觉得奇怪,明明有着“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怎么会散呢?这一分析乍看是有道理的,家用电器与电路密切相关,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构成了简单电路,那么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学习也应当是有联系的,电路的三种状态学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至于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只要电路中出现两个用电器,就自然会出现串联或并联了。但在学生看来,简单电路是好理解的,但在理解简单电路的时候还得“记忆”四个组成部分的作用——这对不喜机械记忆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也分散了不少精力;而串并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特点”“用电器工作特点”等,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似乎已经超越了串并联本身,常常以识记的方式进行考查(练习和考试),因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又发生了偏移。如此一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确实就有些散了。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的重心飘移不定,学生的学习缺少一个主线。
  由此也可以发现,在初中物理实行抓大放小,围绕一条主线来实施教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二、具体教学尝试
  那么,抓大放小的思路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笔者分析这两节教材,发现其中的主线应当是“电路”,家用电器、简单电路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串并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特点与用电器工作特点等,均是附着在电路之上的。因此,围绕“电路”这个“大”,放掉电路的三种状态、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的作用等“小”,从理论的学习上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清晰起来。
  其次,根据以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过程并不复杂,将简单电路和电路的连接方式作为两个主要知识点,以“电路”主线将其联系起来。而其余的属于“小”的知识点,则在电路学习完毕之后,通过问题的提出并让学生自主解决的方式完成学习,教师在其中发挥必要的提醒、讲授作用即可。
  再次,实施“简单电路”教学。第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给你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个电池,怎样让灯泡亮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然后将灯泡按在正极;二是将导线的一端接在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灯炮的螺旋处然后将灯泡的尾部接在负极。第二步:用实验证明。发现第二种情形可以使灯泡发光,而第一种不行。第三步:让学生明白此时灯泡虽然可以发光,却无法控制灯泡的亮灭,因此需要加一个元件——开关。这一步的结尾处,可以顺便实施电路三种状态及电路图、实物图的教学——这不是“大”,而是“小”,当然也可以放至最后实施。
  第四,实施“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的教学。同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两只灯泡并欲使其发光,可以怎样连接?”学生可以根据逻辑推理与生活经验,自主发现两种连接方式。在学生顺利连接实物图并画出电路图之后,教师只要给他们命名(串联、并联、支路、干路)就行了。至此,“大”的教学基本完成。
  最后,通过系列问题的提出,完成“小”的教学。如:在电路中各组成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串并联电路中如果开关处于干路或支路,那么控制作用一样吗?串并联电路中分别取掉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的发光情况会如何?事实证明,教师根本不必担心这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由于有生活经验,因此电源、用电器的作用学生不可能不知道;由于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学生会有把握地认为串联电路中拿掉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就不会工作,而并联电路中则不会。这也说明,有时教师费尽口舌所讲的,恰恰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此时教学非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
  通过这样的抓大放小,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思路清晰,也能认识到电路(及电流,此时只涉及概念但还未涉及内涵与外延)才是电学知识的根本。
  三、教学反思  
  物理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材的编写淡化了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但这并非意味着物理课堂的教学也可以脱离逻辑关系。物理教材淡化逻辑关系的背景在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取出 来作为支撑学生物理学习的基础,而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种逻辑关系,又不知道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话,那物理教学必然是一盘散沙,必然是一种应试教育。
  遵循了抓大放小的思路,实际上是抓住了物理知识的主线,抓住了物理知识的“牛鼻子”,有了这根主线,其余的零散的物理知识都可以系于其上,于是物理知识就成为一个大的体系,从而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抓大放小的思路是可行的,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当然,这一思路的最大挑战在于作为物理教师要知道何为大、何为小,这样才能让这一思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注重引导,构建“思维性”课堂

下一篇:“留白”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