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议论文写作教学应立足于思维品质的解决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1

 中学生的议论文章,两个问题很让老师们犯难:一是辞不达意,言语不够丰富,表达不够顺畅;二是看问题片面化、简单化,让人很容易揪住“小辫子”。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思维能力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写议论文不够深刻、严谨,是他们囿于年龄,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所致,这其实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没有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欠缺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从众意识突出,个性品质长期得不到充分肯定。对此,笔者认为,议论性文体写作教学要致力于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特性的有效引领。
  一、论点的合理性存在于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讲清前提条件,保证思维的缜密性
  生活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同样的道理,论说文中任何观点,其正确性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分析文章的观点不可忽视观点的相对正确性,既要给予观点最充分的正面的论述,也要对于不符合观点的反例予以关注,从而进一步明确观点正确性意义的前提条件,将各种与所持观点相悖的因素排除在前提条件以外。举个例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题很多学生都写过,该论点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但也有不为环境所影响的情况存在,所谓“出淤泥而不染”。这种近似悖论的至理名言均出自我们古代先贤。显然,两句格言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各自仅仅揭示或强调了真理的某一面,它的价值意义是以一定前提条件为背景的。环境影响人的前提是这个人抵制外部环境影响的意识不够明确,意志力不够坚强;“出淤泥而不染”的前提则刚好相反。所以,这两个命题虽然都可以围绕论点写出有说服力的论说文章,但必须考虑到前提条件,或者说论述必须做到对问题全面分析。
  思维的缜密要求将可能不利于观点的漏洞考虑周全,并诚实地交代清楚,否则会成为别人攻讦的把柄。对此,梁启超有很好的论述:“有许多人做文的时候,自己知道他的主张有不圆满的地方,便含糊说去,希望人家找不出他的缺点,这种办法在不要紧的文章不希望生效力则可,否则绝不能行的。做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如若隐匿证据或推理的路径,结果总是自己上当。一定在隐匿之点被人攻破。”[1]
  文章的标题因为字数的限制,同时也为了能够简洁明了地直奔主题,显示主张,所以往往无法顾及全面,显得有些不管条件如何的武断。历史上很多为我们的民族津津乐道的格言警句莫不如此。今天我们读到的书报杂志上的很多文章同样有这个特点,单看标题,往往会起疑惑,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全文,由于前提条件一一陈述清楚,往往能够释怀。所以,虽然标题可以因简洁而不必兼顾全面,但正文的分析说理却丝毫不能够马虎,必须将各种情况、各种前提阐述、论证充分。
  二、层层剥笋,追根溯源,是实现思维品质深刻性的重要途径
  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可以理解为实现优秀思维品质的一种横向思维路径;而层层剥笋,追根溯源,则是实现思维深刻性的纵向思维路径。对于一个社会现象,不仅要看到造成该现象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而且要善于穷追不舍,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思维路径,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历史上韩信明修栈道,其原因似乎是想借打通栈道来率军出川。项羽据此认为该做法愚蠢之极,不予理会。殊不知明修栈道是假,暗渡陈仓是真。项羽未能识破韩信计策,为浅层原因所惑,没有深入本质,终致兵败。
  文章写作同样如此,如果不能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则难言思维的深刻性和文章的高妙性。鲁迅先生写作《拿来主义》,是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一味的“送去主义”: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戏剧等等。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奉行“送去主义”,按鲁迅对原因的理解,“一者显得丰富,二者显得大度”。鲁迅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我们的思想文化真的丰富到“光热无穷”吗?我们真的只需要大方慷慨地施与吗?显然不是。如果一味“送出”,终有送完的一天,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我们还需要“拿来”,特别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一来,立论就深刻了。
  贾谊《过秦论》推衍秦亡之因:秦虽拥有数代先王遗留下来的强大基业,牢固的军事要地,强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和成熟的军事理论,但面对各方面都远不及强秦的陈涉等氓隶之人的揭竿而起,居然由此亡国。为什么秦能够灭亡各诸侯强国,建立起“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丰功伟绩,却倒在了实力根本无法与各诸侯国相提并论的陈涉等人的旗竿之下?显然,秦的亡国与实力、势力的强弱无关。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强秦失去了民心,秦政权已是外强中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对秦亡之因的推断,是在逐一否定了其他各种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析理、认定秦政权存在暴政后作出的深刻论断。
  三、敢于以怀疑一切的精神审视各种论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从根本上说,正在于人类不满足于既有认识,永不知倦地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新知。没有人类的对自我的不断反省、批判和超越,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总体上是非常欠缺的,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很突出。徐中玉先生曾说,语文教育“应把目标定位为培养有思想、能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青年,而非驯服工具,非缺乏大志的人。青年学生应有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2]。这是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深层次问题并找到了根本出路的。孙绍振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批判议论文教学使“不在少数的学生被弄得活得不像个人。没有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满足于用自己的舌头讲别人的话”。他并进一步指出:“要活得像个人,就要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从流行八股中解脱出来,对之进行反省、质疑。”[3]
  “我思故我在”,这一点,美国语文做得不错,值得借鉴。&ldq uo;美国语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的教育灵魂里有三个关键点——‘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新精神’。美国语文教材也时刻强调价值观的多元化,最明显的就是对于林肯的评价。林肯在美国人眼里,几乎是神圣的。但在介绍他的时候,课本同时介绍了他的‘敌人’罗伯特·E·李。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南北战争时期南部最高军事首领。他对故乡的忠诚,高过了对国家的忠诚。所以,一旦‘北方佬’发动战争,打到他的故土时,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反对脱离联邦的天才,还是回到了‘家乡的州’,向那个‘靠剑维持政权’的林肯政府,拿起‘自卫’之剑。‘他的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在教材中,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也不强求千篇一律。这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正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4]反观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往往为学生预设好观点,学生要做的不是反思观点,而是围绕观点蕴含的价值观进行正面阐述,即使他的内心有十二万分的不愿意、不服气!1998年的高考题“坚韧,我追求的品质”,2001年高考题“诚信”,2008年四川高考作文题“坚强”等高考题目,就引导学生只能朝一个方向写,拒绝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思考与写作。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害人不浅!
  语文课标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5]之所以要改变命题方式,或许就在于确定的题目尤其是议论性文章的题目很多是内含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题目本身是下论断的题目,不利于学生真实性、多元化个性品质的培养。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志者事竟成”“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知识就是力量”“知足常乐”等等题目即是如此。如果不问学生接受与否、喜欢与否,将这些先下定论断的题目拿来要求所有学生必写,很难激发学生真实的写作冲动,最后学生迫于压力,只能做些“伪圣”的、死气沉沉的文章。所以应该转而让学生多写话题作文,自主确定写作角度并立论,这样有利于他基于话题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特认识。
 当然,笔者也不完全赞同一味让学生“自主选题”作文。且不论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不利于完成具体写作目标任务,无法与中高考作文命题实际很好地对接。单就思维能力而言,如果学生看待问题形不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生活世界的认知处于茫然一片的状态,缺乏对生活世界的自觉而细致的观察、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即便放手让他去自主选题进行写作也无法激发写的动力,提升写的能力。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命题作文,谁命题的作文,而在于面对题目,他如何展开有序而深入的思考,表达他对于该话题的看法和认识。所谓陈腐的话题同样能够翻出新意吸引人的注意,所谓新颖的观点也会因为论述不当而显得漏洞百出弄巧成拙。只要题目来自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学生就能够也应该基于真诚的写作态度来谈论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对于生活世界的感受,从而实现交流思想的写作目的。当然,如果要写命题作文,应该避免题目里边先下论断,先出现价值判断。
  四、勇于创新,发人之所未发,培养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敢于怀疑一切的批判性思维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思维品质在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论见。这是议论性文章写作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清人袁枚说:“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得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则一也。”[6]
  独创性思维品质,首先体现在论见的独创性。论见的独创性不仅取决于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以及广博的学识学问水平,而且也与他在其他思维品质上的修炼密切相关。如他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追根溯源地由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就容易发现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通识的弊端。这是他提出自己的创见的必要前提条件。反过来,他要别人相信他的创见,又须再次按照全面、辩证、深入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路径去审视自己的论见,做到立论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形式妥当”、“事实真确”、“推理严密”[1]。所谓“形式妥当”,意味着不仅要提出明确的论断,而且要有对原因的充分阐述。所谓“事实真确”,指论断存在的前提条件一定要正确,或者说对原因的阐述要能够服众。“推理严密”意味着“拿真实的事推论出去,由甲种事实推出乙种事实所生之影响”[1]。也即由甲事实向乙事实推论的过程要保证思维的严密性。总之一句话,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论见也须经得住别人的质疑和辩驳。
  其次,独创性思维品质还体现在谋篇布局、论证方法、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写作技法上。譬如提出论点的方式,有的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阐明立场;有人喜欢抽丝剥茧,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的思路引向纵深,让人读完后才恍然大悟作者的价值取向。在论证方法上,有人擅长全方位举例论证,让人在事实面前信服作者的立场;有人长于分析议论,将深刻的道理借助严密的逻辑推理讲明白、说透彻。一些作者还擅长借助新发现的证据材料去加强或去推翻一个已存在的论断,这样的文章常常出现在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中,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语言表达的风格,同样因人而异。布封说:“风格即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往往烙上了创作者独特的性格特征,是创作者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力量,每位创作者无不倾力打造属于他自己的言语品牌。所以,每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观点相同的前提下,如果能够选择各自所擅长的写作技法进行论述,或有意识地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也是一种具有个性品质的文章做法,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行为而言,同样是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的。
  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无疑是大家都努力追求的,但正如前文所述,实现能够经得起别人质疑和辩驳的独创性,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具备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探求新知的强烈好奇心,循着 科学的思维路径努力追求这种独创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为独创而独创,立哗众取宠之论,行欺世盗名之实。这是需要谨记的。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作文入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徐中玉.语文教改大有希望.语文学习,2004(11).
  [3] 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语文建设,2012(9).
  [4] 美国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EB/OL].
  http://[2012-01-19]
  [5]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建设,2012(3).

上一篇: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困境的解决方式

下一篇:略论语文教学中的“话题机会”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