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适合高中生发展的专题分工的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纲要的要求,部分省市(如大连市)和学校已经开始开展高中生发展指导实践工作。在浙江省高中教育领域,《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赋予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化课程的权利,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走班制这种在大学才有的管理形式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学校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意义的班级管理。如何切实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和职业规划的课程?如何切实地引导学校从原有的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转轨?高中生发展指导导师制是一项有效的教育辅助制度,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导师制的缘起和实践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现以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最为著名。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指导6~12名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取得进步。辅导一般按课程表进行,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布置作业和论文,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英国的导师制使著名学者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导师制在中学的出现源于中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最早在美国的中小学出现,后来逐渐被诸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国家重视和完善。在我国,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尝试中学导师制的有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南京第一中学,北京八十中等。中学导师制,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有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选课导师制、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留守学生导师制,也有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成长导师制。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促进学生学习、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进行正确人生规划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对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更好地全面发挥“导师制”的功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相关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不多。
二、导师制实践存在的不足和困境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无论是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导师制还是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均属于包工形式,即给每位老师分配若干名学生,指导学生的方方面面,这种形式的导师制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难以促进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学生发展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的重心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别学生,关注改变问题行为。学生发展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个方面,每一块内容有着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和需求,需要导师有着相应的专业能力,而包工形式的导师制使得导师精力分散在庞杂的指导内容上,难以精耕细作,难以提升指导效果。同时,传统的指导若干学生的导师制也使得学校把导师力量分配在少数问题行为学生身上,难以顾及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2.难以满足学生潜能挖掘、个性化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个性化发展的特点,以及个别问题的解决,然而,采取包工制的形式,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难以得到导师的深入挖掘。同时,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策略、生涯规划、自主生活等方面。在包工制形式下的导师因为难以深入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仅能解决学生的简单问题,难以和学生深入分析其问题。
3.导师指导效能感低,且难以发挥导师自身的潜能
包工制式的导师类似于学生保姆,对学生各个方面问题都要指导,因此教师感觉负担重,效能低,难以胜任。甚至因指导学生的工作影响了原本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愿望和动机来指导学生发展且很多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在生活方面很有自己的研究,有些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而且这些教师也很想将自己的特长传达给学生,然而当前缺乏一个传达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缺乏一个发现教师特长、发挥教师潜能的平台。
三、专题分工导师制的概念和操作
学生发展指导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系列课程活动与应答性服务,它聚焦于学生能力的获得,旨在满足不同年级的全体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学业、职业方面的发展需求。专题分工模式的导师制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理念而提出,是指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建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五个方面的导师队伍,分别由相应的导师开发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指导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特殊发展指导相结合的导师制。
1.导师专题分工指导
(1)达到的目标(5L)
学业:了解初高中差异,转变思维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心理:认识自己,能担当,能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有耐挫能力。
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
生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规划生涯,选择合适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提升生涯技能。
生活:能独立生活,健康有序地生活,正确合理地使用高科技。
(2)五步骤法(5S)
第一步:学生需求评估
①对于学生在学业、生涯、心理、理想、生活方面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
②对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各主题上的需求人数的百分比。
③根据学生百分比需求,分专题分配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和个别辅导导师。
第二步:导师指导方
案制定
①导师分别制定所分配专题的发展指导计划,开发本专题的系列课例,如学生选择较多的学业方面的学习适应专题,导师就开发出诸如《初高中差异》、《文理思维差异》、《高中文科怎么积累》、《如何应对高三复习》等课例。并把相应的课例按发展序列分属到高一、高二、高三年级。
第三步:学校方案制定
根据各位导师的计划,学校统筹制定导师管理方案。
第四步:导师工作评估
学生评估和教师评估。
第五步:导师工作改进
(3)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分专题授课
针对学生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由相应导师分专题授课。如在学业发展方面,在高一开设发展指导课《新的学习,新的目标》,高二开设《善用学习方法》,高三开设《考试策略》。在生涯发展方面,分别在高一开设《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高二开设《文理大不同》、高三开设《职业方向与高考志愿》等发展指导课。
(4)开设团体辅导课,导师分专题带团
针对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开设团体辅导课,如成立团辅小组,考试焦虑成长小组。
(5)开展个别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别指导从促进学生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两个角度入手,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年计划、选课并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心理、生涯等方面的个别问题,遇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2.导师专长发展培养
(1)调查学生需求,成立导师队伍
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时,以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为本,因此,工作的第一步是对于学生在五大发展主题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成立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等五方面的导师队伍,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百分比,调剂导师的比例。比如,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涯方面的需求高出总人数的60%,那么就在生涯指导方面配备相对较多的导师。
导师聘任标准:①获得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②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③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④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⑤在指导学生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成果。
(2)结合导师特长,实行专题分工
在考虑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导师自己的特长、兴趣,由导师选择相应指导的主题。指导内容主要为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大方面,在五大方面,再进行相应的专题分工。比如,某位老师对考试焦虑术业专攻,那么就可以让他担任考试焦虑方面的指导教师。学生发展常见专题:学习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生涯设计等。
(3)采取报告研讨,促进知识掌握
学生发展导师实行专题分工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学习内容交流和评估,采取读书会形式分专题进行案例研讨和报告,促进导师专业成长。
(4)加强精微训练,提升指导技能
精微训练指模拟指导演练,由导师们轮流扮演来访者、辅导者、观察者和督导者,模拟学生发展指导中的各种问题情境,辅导情境,组织导师们辨析思考情境中的指导过程,交流沙龙,切实提升导师们的指导技能。
(5)引进专家督导,加强过程管理
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对学校专题分工导师制实践进行指导,让导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专家们的巡视、检察、监督、评价、反馈等方式促使导师们加强自身专业指导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加强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3] 边慧敏.导师小组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ll等.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