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校本研训的实践操作的相关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4

 我校把校本研训的实践操作思路确定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过程。
  一、自我反思模式
  1.审视。
  首先,教师通过对照理论或一定的教育理念,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察自己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照发展目标,审视以往教育教学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对我们课题组成员而言,主要定位于以“教学活动反思”为最重要。我们把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较长时间的反思,比如一个学期;一种是对一节课的反思。其目的是及时矫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
  2.分析。
  教师自我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问题。
  具体实施是教师分析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是教育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比如自身是否具有受学生欢迎的个性特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样等。在操作上我们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初步的资料。比如我们一名成员为了获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设计这样一个简单问卷。“你喜欢语文吗?为什么?”“你认为目前语文老师的上课方式好吗?为什么?”“你心中的课应该怎么上?”通过问卷得出学生对语文课中参于度和趣味性有很强的渴望。另外常用的可以通过写“教后记”或“自我课堂录像”的方法去分析自己是否由于缺乏某些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出现教育教学困难。
  3.改进。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照反思得出的结论进行行为改进,使其更有利于教学活动。对于改进的过程,我们采取方法是或者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或者是对自己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
  自我反思模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其中这三步在具体操作上是相互贯通的,没有必然的分界线。
  二、同伴合作模式
  1.表达。
  同伴合作模式的首要环节是表达,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把自己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表达出来,同伴进行有效的倾听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在操作上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然后我们再集中起来。先听教者的设计思路,然后听课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还通过QQ群,写微博。
  2.碰撞。
  同伴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教师特别是相同学科教师的互动交流能够锦上添花,教师的许多困惑都能通过心灵的互动碰撞出感悟的火花,产生在专家那儿学不到的智慧。主要方法是在QQ中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在微博中和同行交流。尤其提出的是写微博的效果,它使我们的思维的碰撞不仅停留在学校层面,而是扩大到教师同行,甚至一些非教师的个体。
  3.共享。
  充分发挥教师间的合作功能,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求异创新,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集体备课、教研交流、QQ上讨论、微博上的探讨等对产生新经验,新思想进行反思、内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的教育行为,并建立共同的愿望,最终达成自我专业化发展。
  三、专家引领模式
  专家的引领是也是校本研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从而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鉴于此,其基本结构我们定位于指导——释疑。
  1.指导。
  通过专家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占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地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2.释疑。
  通过释疑让教师自身对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具体做法是在组织培训前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努力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明确培训主题。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设计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解决我们在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上一篇:开发合宜的写作练习,提升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效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它理科教科书的衔接性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