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与课堂效果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这些论述虽然是在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由于它针对的是整个传统教育的要害问题,是对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一种反动,所以,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做”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和学都脱离了“做”。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它只能培养出会走路的“书架子”。所以,他明确提出必须“教学做合一”。其含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并特别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两方面的含义:首先,陶行知把“做”放在了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之错误倾向。”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练习等方法。
二、“做”的前提是发扬民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成学生的“做”呢?这就必须发扬民主,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建设,他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又说我们是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体。这一目标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思想。陶行知一贯主张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来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才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性也才能因此而得到发挥。这说明陶行知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了学习的主人,他所主张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合作、开放、真诚、平等、愉快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做法上,他提倡激趣,主张学生多提问题,此外,陶行知还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主张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对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是有启发的。
三、“做”的方法是劳力上劳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陶行知在指出了“做”的意义和前提以后,又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做的问题。他认为做便是“在劳力上劳心”。这里所说的“劳力”实际上就是指动手,是行动,而“劳心”则是指动脑,是思考,所以他又说“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人类的认识最初都是从获得感性经验的实践开始的,但是它必须经过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阶段,而这种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又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人们的认识才能一步一步向真理迈进。陶行知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如何把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陶行知十分重视从书本上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但是他又强调学习书本知识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人类全体的经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陶行知强调教学要以“做”为中心,要重视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的惟一途径。
四、“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目的
当今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挥呢?陶行知提出了要具备“一大条件”,满足“三个需要”,实行“六大解放”的主张。所谓“一大条件”,就是说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三个需要”则是说:(一)需要充分的营养;(二)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三)需要因材施教。而“六大解放”则是指:(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由此可见,陶行知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创造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上述陶行知通过“做”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想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应该把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当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一篇:关于中学数学说课的评价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