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8

 关键词:阅读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 指导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必需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历史,单靠课堂的45分钟是无法完成的,还要阅读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籍。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课堂时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激趣引思,抓要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了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值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幼稚与成熟、儿童与成人的中间状态,他们的学习动机倾向于兴趣。所以首先就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来培养他们的能力。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在每一课课前都设有导言或典故等。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笔者讲述传说隋炀帝是为了去扬州观赏琼花而修了大运河,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抓住要点去阅读。如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大运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隋炀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设置这些带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有悬念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把课文的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及隋初经济的繁荣以及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都在导言中给点出来,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先从整体上认识课文内容,接着结合问题详细阅读课文内容并进行思考,从而学会抓住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所谓激趣引思,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抓住要点阅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热情、好奇心,从而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活跃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形成简洁明了的印象。
  自由阅读卡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的一个亮点。如本课的自由阅读卡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洛阳含嘉仓为什么能长期储存粮食。”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深入探究,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大,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二、设疑导读,重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到好处的设疑会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思索中顿开茅塞,激活思维,开发智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展示有一定层次、能指导阅读的问题提纲,较低层次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具体历史史实,较高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些设问置疑的外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探索。通过想象、比较、分析整合等方法,改变已有的信息形式或组织结构,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问题提纲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皇扫六合”时,笔者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闸门。“秦兼并六国之后,其疆域之辽阔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面对这样庞大、多民族的国家,你若是秦始皇会推行怎样的政策来加强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统治?”指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并思考讨论。
  (1)说出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这些措施能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吗?若能,说说你的理由。
  (3)对这些措施你有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4)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有什么意义?
  学生根据问题有目标地阅读。教师可通过导读要求学生在教材有关内容处做记号,前后桌同学可展开讨论,适当做些记录。通过学生阅读、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可指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采用图表法归纳,突出重点内容,体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
  精炼的板书、图表及带有设问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师生的讨论交流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思维,学生初步理解了历史。教师适当的设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热情。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师适当的导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问题。
  三、全面阅读,抓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要求教师的上课内容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思维性、可操作性。以兴趣为引导,以思维为契机,通过教师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训练。对于历史事件多而杂的历史时期,则可进行全面阅读、引导学生抓住条理,采用编制大事年表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时,笔者导入新课后提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阅读教材,编制一张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的年表。”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编制大事年表”的竞赛活动,每小组选出代表上黑板书写,看哪一组写得又快又准确。在学生了解主要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笔者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起了什么作用?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这些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在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面评价,以肯定为主,不急于指出学生不足。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最优的阅读方法 。
  四、史料阅读,提信息
  史料有文献典籍、图表、图片、文物、碑文、遗址等多种形式,是历史传承过程中留下的轨迹,是人类了解认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材料解析题是目前历史考试中与综合题并重的一大主力题型。材料解析题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来解答问题。因此,它要求学生首先应全面阅读材料,找出几则材料中的相关关系,然后再找出每则材料的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关键字词,提取信息,把这些信息分析理解,加以概括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作为答案。
  人教版的教材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史料,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典故、历史图片等指导学生阅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关键的是如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得出认识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结合教材上的史料或其他史料,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笔者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时设计了一道史料分析题如下: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这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评价,你赞成哪些观点?可从材料中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但可能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是;这三则材料的观点怎么截然不同呢?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如阅读材料一,可得出结论:隋亡的原因就是运河的开凿。阅读材料二,可得出结论:从正反两方面给予大运河客观评价。阅读材料三,可得出结论:对运河的开凿给予充分肯定。这些观点视角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不同,结论也不一样。通过阅读这些不同的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阅读方法,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进行训练、培养。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受益终身。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阅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总之,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才能积累自己的知识底蕴,才能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能力,使学生“学会”“会学”, 才能发展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使之终身受益。

上一篇:物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论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