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的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态势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两新”即新服务领域(突破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新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即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高素质和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产业经济竞争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总量飞速增长,占比也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这种支撑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体现为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即从劳力服务发展到智力服务,从消费服务发展到生产服务,从低端服务发展到高端服务。传统服务业发展主要受劳动力要素影响,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主要受人力资源要素的制约,因为现代服务业以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就产业现实状况而言,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旺盛需求,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还将会愈加突出和尖锐,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新兴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精通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虽然我国在现代服务业已经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还严重短缺,特别是在一些新型服务项目方面,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普遍不足。以国际IT外包服务业为例,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法律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与咨询等领域,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滞后,使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既缺乏具有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智力金领、白领人才,也缺乏兼具技术操作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的灰领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为此,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是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关键,强化智力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与创新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仍缺乏走出校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对现代服务业最新发展态势失察,对人才需求动向反应迟钝而被动,导致专业教学与现代服务业要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既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储备和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一)对接现代服务业,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其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从学校实际出发,一方面针对新兴服务业的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前瞻性地灵活开设新专业;另一方面,适应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技术改造升级和业态调整变化,动态调整和改造老专业,使之更好地与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对接。要紧跟市场需求动态和趋势建立专业的“用进废退”、优胜劣汰机制,增强专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促进良性循环,彰显优势与特色,使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始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一致、共振。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出发,灵活开设新专业,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适应南京城市发展需求,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高尔夫管理等新兴服务专业;通过国际合作设置了国际物流(中荷合作)、国际贸易实务(中澳合作)等专业,又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进行了改造,如增设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网络营销、区域经理等专业方向,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提升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与支撑。
(二)对接职业标准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
系中,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如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嵌入网络营销课程,将BBS、电子邮件、CA认证操作等内容嵌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标准,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及时吸纳和传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从业资质和入职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企业真实工作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为基础,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课程为主体,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整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业人员要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外语课程的比重,强化口语教学和应用考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增设法律、法规类课程和有关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课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如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国际贸易学与外语、法律法规、现代信息技术、商务礼仪等相关学科的关联,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里“做”中“学”,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很多关键环节必须设置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如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出现了许多管理创新和装备创新,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在现代物流业中已有广泛应用。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现场教学,将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实训中,确保教学实践与市场先进技术同步不落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学,建立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培养熟悉企业的作业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解释各种物流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通过带领学生观摩现代化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货运基地等场所,组织现场教学,说明物流操作的程序和现代化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先进性原则、仿真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校内形成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如在校内开设证券交易系统,与市场大盘同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基本技能;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新模式,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辅助指导,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流公司、商业银行、连锁超市、证券公司等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实际作业过程;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数字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将学校知识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和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多样化是指课程考核形式要以多样化为特征,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项目开展与管理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模拟、仿真环境下的考核,还要有实际工作岗位、真实生产现场的考核;不仅要有专业技能的考核,还要有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关键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笔试,还要有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核;不仅要有总结性考核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考核评价。多元化是指课程考核主体的多元化,既要有学校组织的考核,又要有企业组织的考核,还要有社会组织的考证考级。通过教师评价、企(行)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引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四)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是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与保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指高职教师团队整体上要配备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成员,即团队成员中既包括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理论型教师,又包括具有经济师、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等技能型教师;既具有从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具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既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又包括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课程开发时要充分发挥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行(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行(企)业岗位要求与任务分析后,在明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发全新的工
学结合的课程,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一要建立面向市场、能进能出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从生产和服务一线聘请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见习和工作实践,做访问工程师,青年教师每年必须在相关企业顶岗工作3个月以上,承担企业的课题和任务,使专业教师了解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三要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实行学校、企业双带头人制度,带头人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和推广能力,对行业需求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和模式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能力。
(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校园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公益性、有偿性、服务性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外和校外组织的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富有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立足职业人才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为现代服务业岗位要求人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含外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如从事会展业的,不仅要懂专业知识,而且要通晓营销与策划、公共关系、美学等知识,还要能讲外语、精通电脑操作、善于组织管理等。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服务对象大多是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服务中的人性化因素和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提升服务业人才的“软实力”尤其重要。因此,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礼仪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和谐健全的人格等。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可在这些方面发挥其特殊的育人优势,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全面提升。
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了解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可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精神;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可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壮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晚会、拔河和各种球类比赛等,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开展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联系,以知识拓展和实践技能方面的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如邀请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专家和学者到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就行业发展新动向和国外行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报告,可拓宽学生视野,把握未来职业发展的走向;引导学生参与、承担一些将服务社会作为价值内核的社团与主题活动,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服务与奉献意识;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实际,可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掌握市场经济的形势和特点,自然地萌发竞争意识并逐步增强竞争能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学第二课堂,绝大多数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各类工作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投入,突破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必须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发挥优势,又好又快地培养现代服务业实用人才,助推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红,郭江惠.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教育,2013(7).
[2]胡庆浩.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热门论文
- 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的
- 实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探究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
- 服装生产实训课程对服装企业人才的培养的路径
-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路径培养的策略
- 浅析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
- 试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素质能力提高研究
-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建设
- 基于人才培养的校友育人路径设计的相关实践
- 校企合作培养电气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高校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的探析
- 中职学校培养民族工艺人才的实践路径的建设
-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