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统计报告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其合作模式的选择是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对此,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发展的基础上,以柳州市、玉林市、贺州市为例,对广西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起源及其在广西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
(一)校企合作的起源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校企合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德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就实施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与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形成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CBE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的专家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此外,还有英国的学徒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日本的“产学结合”等模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校企合作一般经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即劳动密集型时期、技术密集型时期、技术创新型时期。目前,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教育现代化”和“技术创新型”形式下的校企合作。
(二)广西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中职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中职学校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年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进一步探索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校企联合、校企一体化等不同层次校企合作,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和“技术创新型”的校企合作研究。
以广西为例,目前广西的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社会经济还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处于“劳动密集型”时期,且由于中职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技术落后等原因,学校的设备大多成为摆设,资源浪费较普遍。因此,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中职教育面临“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新局面。
二、广西中职学校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从2012年的6月到2013年6月,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以柳州市、玉林市、贺州市三个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例对广西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调查,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模式: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校企文化共融的合作模式。
(一)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是基于互利共赢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有助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发展,其合作形式主要有校企联合办学、工学结合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主要包括引企入校和行业办专业两种方式。一是引企入校,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学校基地投入实训生产设备,满足生产实训需要,实现教学生产实训一体化。例如,柳州市交通学校与柳州玄通工贸有限公司的合作,经过双方了解与商谈,决定充分利用柳州玄通工贸有限公司的资源,以及柳州市交通学校良好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方面专业师资与相关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柳州市交通学校校内成立一个专业从事精密机械加工制造的企业,专门生产直升机和舰船所用高精度、高附加值的机械设备与配件,同时作为双方“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经营性企业,专业从事航空器材(直升机配件)舰船管系配件生产,并逐渐实现自主研发、试制、生产一体化,年营业额达到五千万至一亿。该生产经营性企业是该校相关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勤工俭学的基地,也是部分优秀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单位,并为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科研、企业培训的一个平台。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包生产任务,实现“产、教、研”一体化实训。可见,引企入校既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困难,也满足了学生实训实习的需要,在实训中完成工程产品的生产加工,降低实训的投入成本及工厂的生产成本,也解决了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的难题,为企业培训了合格的后备人才,拓宽了学生毕业就业的门路。引企入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降低实训过程中废品率;提高企业投入设备回报率和实训车间开工率;防止企业技术泄露;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实习。
二是行业办专业。目前,很多行业或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办班短训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如美容美发学校、烹饪糕点培训学校、挖掘机培训学校、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由于其设备和技术都比较先进,切合实际生产,能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培训需求,进而由行业逐渐转变为专业培训。行业办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比较短,不利于劳动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单一,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除行业办的培训外,企业或私立的培训学校环境条件、师资力量比较差,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企业办专业大多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企业利润,在师资和教学管理投入较少,缺乏中长发展目标。
2.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指学校与相应的企业合作,工厂提供场地设备,
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工厂实习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有助于学生劳动观念和就业意识的形成,能短暂缓解目前我国工厂员工短缺的问题。工学结合的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学生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管理不到位,学生在企业做寒暑假工期间存在安全隐患,如没有人身保险;缺乏深度的、长期的有效合作,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
(二)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生产一体化。目前,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投入力度,许多中职学校都有了比较现代化的实训设备,学校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实训成本,承接对外来料加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生产一体化。以玉林农业学校和梧州农业学校的数控专业为例,自2007年以来,玉林农业学校的数控实训基地为全区数控示范实训基地,有30多台普通机床20多台数控机床。玉林农业学校与玉林柴油机厂联合,利用学校的数控设备承接玉林柴油机厂部分零件加工,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加工。梧州农业学校的数控专业为广西数控示范专业学校,有20多台普通机床10多台数控机床。多年来,该校与贺州一机厂、二机厂联合办学,为贺州一机厂、二机厂设计和加工比较复杂的零件,贺州一机厂、二机厂每年定期提供学校数控专业学生参观实习,工厂也定期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技术讲座。由此,学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习成本,实训更加贴近工厂生产,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产品质量意识,也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生产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实训单一,过分依赖某一企业生产难以承受市场风险;没有形成多学科合作开发的团队,缺乏自主创新品牌,实训基地难以持续发展发展壮大。
2.教学实训基地社会化。目前,广西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设备,特别是数控示范实训基地的学校,其设备比较齐全,数控设备也比较多。除满足学校学生实训和生产加工外,在我们调查的3所学校都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对外培训和工种鉴定考核,平均每年对外培训和考核鉴定达2000多人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教学实训基地的社会化。
(三)专业办产业,校企文化共融
梧州农业学校采取专业办产业模式,主要有牧医实训基地的养殖基地和牧医门诊部。牧医专业的师生利用养殖基地和门诊部的资源优势,每年出栏1000多头肉猪和10000多只鸡,对外出诊达800多人次,为当地群众解决畜牧养殖问题。专业办产生的模式既壮大门诊部的规模,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获得一些企业经营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实现教学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和校企文化的共融,实现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目前,专业办产业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灵、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制约着产业发展,难以做强做大。
总之,校企合作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合作模式,要发展校企合作,既要考虑学校及专业的优势,还要考虑学校的周边环境条件,通过企业、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从校企互利共赢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广西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再添新彩。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张碧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刘建华.试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对策[J].广西教育,2008(1)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0(34)
;B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