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职业取向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8
[论文摘要]在农村基础教育(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农村教育应有别于城市的教育,不能以普及高中教育为主要任务,而应该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取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而且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二元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数量不断扩大,而且转移途径和方式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有:第一,技校、中专和高等院校在农村招生,毕业以后在城市就业。许多农民和农村学生把此戏称为“跳农门”,认为这是改变本人农村和农民身份,乃至人生命运的重要方式。第二,参军当兵。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考不上大中院校的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应征入伍,参军当兵。按照我国现存的户籍管理制度,军人属于非农业户口。他们复员退伍后,想办法进入城市就业工作。第三,在城市买户口、买房子,实现农村户籍身份向城市户籍身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城市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向农村人口出卖城市户口,农民东借西凑,给自己和孩子买个城市户口,试图改变人生的命运。有些城市规定:凡是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有固定住所或职业的农村人口,可以解决一个或几个城市户口。www.lw881.com所以,在城市买户口、买房子也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途径。第四,进城打工,即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壮观、也最为悲哀的一种社会群体。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显出来,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劳动收入比较效应的驱使之下,为了生存和增加收入,大规模地进城务工经商,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我国现在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他们排除在城市之外,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干着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拿着最低的工资,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二、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和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后,不论是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在农村内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绝大部分是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较高的年轻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分析,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其中2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47.3%;25~30岁的劳动力占15.6%;30~40岁的劳动力占23%。从受教育的程度看,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进城打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效果来看,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收入的角度看,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工作后取得的工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6)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200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而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一技之长或劳动技能较差的月收入水平只有500~600元;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月收入水平可达到800~1000元。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效应。
其次,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看,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在城乡与地区之间转移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也比较少。许多地方政府在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设限的同时,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又对外来优秀人才或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采用种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如户籍接收、住房优惠、安家费补助等,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成为所在城市真正的市民。
三、农村教育的职业取向
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当前城市、县镇和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对比情况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20∶9∶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4∶3∶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0.91∶1.01∶1;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0.37∶0.55∶1。另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数超过95%。而同期日本同行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我国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重要根源。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大力开发农村的民智,不仅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解“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下,如何确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地讲,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是以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呢,还是以发展职业教育为导向呢?
笔者认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农村教育必须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导向,原因如下:
首先,高中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育目标,而不是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加之目前我国高中和大学的升学压力较大,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宜盲目普及高中教育。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4年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招生人数为382.2万人,而同期高中毕业生为458.1万人,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为83%左右;但最近几年高中连续扩招,而大学扩招速度减缓,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50%~60%,升学率处于下降趋势。2003年高中招生为752.1万人,而同期初中毕业生为1995.6万人,初中毕业生中考升学率仅为39%。如果一味地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势必造成高考压力增大、升学率降低。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自然会成为“升学无望,就是无路,致富无术”的人。这也是当前农村教育的症结所在。
其次,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职业教育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市场对生产性人员的需求旺盛,而对非生产性人员的需求疲软。始于2003年的沿海地区缺工现象已经从个别事件上升为一种经济现象,据粗略的保守估计,广东省劳动力短缺数量超过100万人,而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有一定技能的生产工人都严重短缺,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可以高于简单劳动者十倍甚至几十倍,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另一面却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人员、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城镇下岗职工找工作相当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中专、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工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都为农村乃至城市教育昭示着职业化发展的方向。
最后,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向工作过渡的重要途径,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和生存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技能为支撑。从教育最原始的动机来看,绝大部分人接受教育首先是为了生存,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份职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7年确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从0级学前教育到5级本科、高职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占据了半壁江山。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二元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数量不断扩大,而且转移途径和方式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有:第一,技校、中专和高等院校在农村招生,毕业以后在城市就业。许多农民和农村学生把此戏称为“跳农门”,认为这是改变本人农村和农民身份,乃至人生命运的重要方式。第二,参军当兵。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考不上大中院校的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应征入伍,参军当兵。按照我国现存的户籍管理制度,军人属于非农业户口。他们复员退伍后,想办法进入城市就业工作。第三,在城市买户口、买房子,实现农村户籍身份向城市户籍身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城市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向农村人口出卖城市户口,农民东借西凑,给自己和孩子买个城市户口,试图改变人生的命运。有些城市规定:凡是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有固定住所或职业的农村人口,可以解决一个或几个城市户口。www.lw881.com所以,在城市买户口、买房子也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途径。第四,进城打工,即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壮观、也最为悲哀的一种社会群体。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显出来,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劳动收入比较效应的驱使之下,为了生存和增加收入,大规模地进城务工经商,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我国现在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他们排除在城市之外,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干着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拿着最低的工资,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二、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和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后,不论是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在农村内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绝大部分是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较高的年轻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分析,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其中2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47.3%;25~30岁的劳动力占15.6%;30~40岁的劳动力占23%。从受教育的程度看,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进城打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效果来看,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收入的角度看,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工作后取得的工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6)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200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而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一技之长或劳动技能较差的月收入水平只有500~600元;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月收入水平可达到800~1000元。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效应。
其次,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看,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在城乡与地区之间转移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也比较少。许多地方政府在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设限的同时,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又对外来优秀人才或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采用种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如户籍接收、住房优惠、安家费补助等,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成为所在城市真正的市民。
第三,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续效应来看,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可以在农村形成巨大的转移效应。所谓劳动力转移效应或转移的后续效应,是指农村每向城市转移一个劳动力,对其子孙后代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家乡所产生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能带出一户人;培养十个大学生,就能带富一村人。转移的后续效应十分明显。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由于工作环境不稳定、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他们只能像候鸟一样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苦生活,最终还要回到原来的出生地——农村,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其转移的后续效应明显要差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
三、农村教育的职业取向
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当前城市、县镇和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对比情况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20∶9∶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4∶3∶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0.91∶1.01∶1;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为0.37∶0.55∶1。另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数超过95%。而同期日本同行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我国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重要根源。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大力开发农村的民智,不仅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解“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下,如何确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地讲,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是以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呢,还是以发展职业教育为导向呢?
笔者认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农村教育必须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导向,原因如下:
首先,高中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育目标,而不是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加之目前我国高中和大学的升学压力较大,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宜盲目普及高中教育。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4年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招生人数为382.2万人,而同期高中毕业生为458.1万人,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为83%左右;但最近几年高中连续扩招,而大学扩招速度减缓,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50%~60%,升学率处于下降趋势。2003年高中招生为752.1万人,而同期初中毕业生为1995.6万人,初中毕业生中考升学率仅为39%。如果一味地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势必造成高考压力增大、升学率降低。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自然会成为“升学无望,就是无路,致富无术”的人。这也是当前农村教育的症结所在。
其次,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职业教育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市场对生产性人员的需求旺盛,而对非生产性人员的需求疲软。始于2003年的沿海地区缺工现象已经从个别事件上升为一种经济现象,据粗略的保守估计,广东省劳动力短缺数量超过100万人,而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有一定技能的生产工人都严重短缺,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可以高于简单劳动者十倍甚至几十倍,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另一面却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人员、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城镇下岗职工找工作相当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中专、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工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都为农村乃至城市教育昭示着职业化发展的方向。
最后,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向工作过渡的重要途径,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和生存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技能为支撑。从教育最原始的动机来看,绝大部分人接受教育首先是为了生存,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份职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7年确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从0级学前教育到5级本科、高职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占据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