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其实践
论文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当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渴望。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现状、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入手,在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课余素质教育学分制为平台,推进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论文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谐职业人;绿韵工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适应国家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现状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大楼很新,硬件很好,专业技术特性遮蔽了学校的文化育人的本质,而校园文化方面的历史积淀明显不足,无论是高职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等各方面都难以形成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办学实践中,由于认识偏差导致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倾向普遍存在。高职院校无论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环节都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技术至上的思想,这就凸显了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二)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现行高考评价机制的受挫者。应试教育中高职学生略逊一筹,但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内容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新趋势。因此,高职学生的潜能有待于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在内的非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开发。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中部分来自于中职技校,文化基础课程相对缺失;部分学生素质养成不足,这就制约了人文素质的提高。根据我们对浙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大约1/3的高职生不能完整地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哪些著作;24.9%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哪些国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
一方面,由于现任教师中来源于中专的教师占相当比重、年轻教师人数众多、对高职教师强调双师专业资质的同时并未充分注重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三方面原因成了制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瓶颈”。我们的调查表明:虽然有93.8%的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是必要或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有26.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或难度较大。另外,对于什么是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学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访谈发现,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的分工原则,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最主要工作,而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升高职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文化自觉已成为高职教育师资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只有在深入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步解决。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企业职业道德观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现代企业普遍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简言之就是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没有职业道德的员工能力越大破坏越大,缺少了职业道德,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原高教司司长张尧学2009年6月16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高职教育要把坚持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职业道德第一,职业技能第二”,“职业道德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职业道德放在高职教育的第一位,才能培养出找得到工作,干得好工作的人。”根据一份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显示,63.6%的经营者把“诚实守信”作为选择员工的首要标准,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经营者已将“诚实守信”视为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企业职业态度观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应聘人才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主要反映在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上。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的员工才能真正的得到企业的赏识。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责任心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现在许多企业的驻外年轻员工普遍面临着外派离家、吃苦、孤独等考验,加强职业态度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一份关于就业力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影响就业力的主要因素中,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吃苦耐劳的占45.65%;看重敬业奉献的占32.6%。该项调查凸显了企业对员工职业态度的高度重视和要求。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更高需求,要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观念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而言,因为普遍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势必造成了职业人的单向度发展、畸形发展。这就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回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要求,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带着紧迫感和使命感,重视培养学生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核心的职业人文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急需健全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难题。从发展进程上来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才刚刚成立,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2007年4月才召开。从发展速度上看,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本科高校的持续、深入开展相对照,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上看,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分高职院校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
以上情况的形成实际上暴露了一个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即缺少文化素质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持与保障,各项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都难以开展和实行,或者是难以大规模的开展和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怎样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须要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然而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基于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抓住一个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针对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首先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学者们曾长期争论,我们在实践中比较倾向于认为“人文”是“文化”的核心的观点。如张岂之曾指出:“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文化可简称为人的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自我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学会做人。”[3]季羡林、杨叔子等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十年磨一剑。学校从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大力实施“以能力为本位,拓展载体、内化素质”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努力构建“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以诗教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兴华诗社”因组织有序、活动丰富、成果丰硕,被浙江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授予“浙江省高校优秀社团”称号。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被浙江省教育厅、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确定为办学特色和创新项目。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从而担当起宣传、促进、引领全国校园诗教事业的平台角色。
二是以适应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在坚持开展诗词教育的同时,在人文选修课中相继开设《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中国文化史》、《应用心理学》、《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影视欣赏》等课程,同时还积极由诗教向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中国戏曲方向拓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满足了学生文化多元化的需求。
三是以提高教育效果为宗旨,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载体。高职院校为提高教育效果,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明德励志”人文大讲堂等五大文化活动品牌,使广大师生充分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先后组建“兴华诗社”等20多个文化社团。邀请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等知名学者作专题讲座,为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载体。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育人工作也取得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2年,我院被命名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教育部2007年第396期工作简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题专门报道了我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同时,我院的文化素质教育成果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校园诗教和谐育人》获得教育部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在学院举行,现场推广我院文化素质教育成果。2009年,《当代诗教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改革实践》获浙江省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并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二)构建一个平台:以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态度的要求,学校为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以课余文化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的文化素质教育实现机制。实践表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也应遵循高职教育是“制器”与“育人”的统一观,即规范约束与自由发展的辩证统一,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如何与学生自主选择发展结合起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如何由软化走向硬化?我们认为,要逐步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的测评系统尤其是考核系统,建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积极推行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使素质教育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素质课程、素质学分和素质证书,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素质分作为评定奖学金及其他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选修学分,使素质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互通,并进入每一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素质学分和课程学分后,才能准予毕业。学校专门制定了配套的监督办法与保障办法,力求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中去,为文化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机制。
从2006年开始探索这项工作以来,先后制定了《文化素质教育纲要》、《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制评价方案》、《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拓展认证评价方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学校组织有关力量开展学分制平台的研究,并出版《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导引》一书。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分制平台获得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尤其是学生的欢迎。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之后,学院图书馆的借书量和阅览室阅读人次均迅速增加,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配套制度对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现一个融合: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
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以“绿韵工程”为主题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实践表明,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杨叔子曾精辟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是“绿”。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更应如此。”[4]近年来,我院大力开展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汽车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汽车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所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通过大力建设专业文化,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汽车技术学院的《汽车文化》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车以道载志在千里”的汽车文化品牌也成为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二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走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三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企业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外来文化,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拓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接。
四是提升专业人文内涵,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品牌创建,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职业人。我们在财会金融学院大力推行了“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开展了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诚信知识,渗透诚信文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而且陶冶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发展,但无论如何,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