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社会资本与职业院校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3

  论文摘要:办好一所职业学校不仅依靠物质资本(设施)、金融资本(财政)和人力资本(师资),还要依靠社会资本(信任、规则及关系网络)。如果没有社会资本作为必要的补充,则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甚至在学校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某些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可以通过建构丰富的社会资本来加以弥补。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职业院校;社会网络

  办好一所职业学校靠什么?人们自然容易想到设施、财政和教师。会关心这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先进和完备,会关心这所学校的财政状况能否足够开支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会关心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否数量足够和质量上乘。借用“资本”的话语来说,与此对应的就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常常对一所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这三种资本对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必要的。但仅仅依赖这三种资本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资本作为必要的补充,则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甚至在学校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某些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可以通过建构丰富的社会资本来加以弥补。那么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职业院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如何建构社会资本?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为例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要回答“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的问题,有必要先来说明一下什么是社会资本。可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资本”,远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西方学界对此至少已有30多年的越来越烈的探讨,并且目前已经型塑出“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从而不免显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是这一西方提出的学术概念约十年前移植到中国语境后,肯定有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难免会使其意涵显现出要么附会而僵化,要么漂移而不定。笔者这里从学界代表性的研究人物之观点入手,说明什么是社会资本,进而说明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相对系统分析的是当代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1980年他在《临时笔记》一文首先对资本的形式进行了区分,提出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并提出三种资本间的不同在于经济资本是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成金钱的,它是以财产权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而作为社会资本存在的资本是一种制度化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是集体性拥有的,它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布尔迪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与群体成员相联系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它们可以为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集体共有资本支持……”。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由社会义务或联系而组成,这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概念的最终确定要归功于科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作用的应用性研究。他首次对社会资本做出了全面的界定,认为它是“一种责任与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规范与有效的约束,它们能限制或者鼓励某些行为……”,并且“……社会组织构成社会资本,它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如果社会资本缺失,那么目标可能会无法实现,或者实现的代价会比较高昂……”。尽管这一界定仍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但自此之后,社会资本概念开始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不过,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帕特南自称他和他的同事花了20年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政府进行了调研,而他在这次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于1993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组织效率。当然,不限于此,还有诸如福山、林南等一大批国外学者及中国学者都对社会资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我国学者梁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提高社会效率和激发社会活力的“软资本”,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与规范是其基本形式和支柱性要素。
  (二)学校社会资本
  最早将社会资本引入教育领域并较有影响的是科尔曼与帕特南。(1)科尔曼曾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中的社会资本。美国的天主教学校在资金来源、社会支持以及生源上都略逊于公立学校及其他私立学校,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在科尔曼看来,其原因在于天主教学校与学生分享了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天主教学校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联系密切,创造了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孩子的父母之间的以及其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2)帕特南在1995发表的《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中,持续了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并以此为视角探讨了教育问题。帕特南认为,近年来,美国的教育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公立学校处于危机之中,这正是社会资本下降的结果。“共同体的参与对学校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不仅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而且受更大范围的共同体的社会网络、规则和信任的影响。”“当教师、家长、校长之间具有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时,将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家长和共同体的合作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在我国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界,较早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系统研究与分析教育问题的主要有庄西真、盛冰等人。庄西真在2004年发表的《学校社会资本论》一文中认为,“学校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种种关联的学校网络上的节点。能够通过这些关联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学校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校的社会资本”。盛冰则在《构建社会资本:当今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中提出:“学校社会资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三)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上述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不过,为了避免“生搬硬套”之嫌,笔者以为,若再借用黄炎培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可能有助于对此作出更为清晰的说明。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写道:“(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因为“要是此方认为我是职业学校,与一般教育无关系,彼方认为我非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无关系,范围越划越小,界限越分越严,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讲别的,单讲职业教育,还希望发达吗?所以第一层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是不行的。”“怎样才使学生有出路呢?说几句联络职业界的空话是不够的。……最好使得职业界认做为我们而设的学校,是我们自家的学校,那就打成一片了。所以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也是不行的。”“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组织完备,经济制度稳固,尤之人身元气浑然,脉络贯通,百体从令,什么事业会好。反是,什么事业都不会好。所以提倡职业教育而单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还是不行的。”“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应当是作为兴办职业学校的实践家黄炎培用宏大的视野对如何兴旺职业学校形成的独特认识。联系上面关于社会资本及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从中我们不难读到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之重要性。可以说,黄炎培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职业院校社会资本论的宣言书。它明示了办好职业院校最充足的功夫应当下在社会资本的建构或积聚上:与一般教育的平等相融,与职业界的互利合作,与整个社会运动相参与的热诚。换句话说,这些就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或职业院校的积极正面、有助于办学水平上升的社会资本。以黄炎培早在80多年之前的认识对照前面所引我国两位学者关于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认识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仍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如它不应仅限于“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种种关联”(即庄西真的观点),而应扩展到与职业界及整个社会之间的“种种关联”;二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但它并不因此就为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所忽视”(即与盛冰的观点有点相左),因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社会资本各要素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作用
  
  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把微观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形式,以社会网络为载体,以信任、合作、规范和文化认同为核心,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的性质,有助于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社会资本主要包含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网络以及蕴涵于其中的规范、信任、合作,它们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规范作用
  规范是指一个共同体内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准则与规定,它们用来具体指明哪一种行为或结果是要求的、禁止的或者允许的,以及如果这些准则没有被遵循的话而采取的那些制裁措施。规范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行政性规范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行政性规范是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作为保证,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行为与关系的规则。行政性规范包括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其次,契约性规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规则。契约性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达成的、相互之间都同意的一系列规则,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按照这种协议好的规则进行互动。再次,道德性规范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道德性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率先垂范,教师敬岗爱业,学生尊师好学,这种良好的氛围使人感到了道德性规范的力量。
  (二)信任作用
  “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在社团的角色。”“信用是整个社会的最大资本,如果一家企业、一个国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就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社会资本也不可能形成,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都不可能提高。”多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信用意识、信用需求和信用观念。“思源基金”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助学模式,于2007年6月,在北仑企业家管理协会、清华大学emba宁波学员俱乐部等40多家企事业、协会的资助下创立的,实行的是借贷原则,凡是在校学生,家境贫困且表现良好都有权申请。而至于学生借的钱,什么时候还,全靠学生自觉。诚信是唯一的担保!借款的额度也没有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思源基金”提出申请。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找着工作,或者经济紧张,可以和学校商量后另行制定还款计划。在当前大学生贷款诚信问题屡亮黄灯的情况下,没有法律约束力和硬性规定的思源基金却持续飘红。目前,已有150多人次以反哺的形式回馈基金50余万元。此外,受助学生的反哺还引发了社会与在校师生的关注,并掀起了大规模捐赠奖助学金的“壮举”,到2009年底,基金捐款额累计达600余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547人。
  (三)合作作用
  合作是指不同的社会行动者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一种使既有利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对此早有认识。不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更进一步。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他们总结出来的办学“三三模式”,即办学、育人、就业的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正是合作作用的最好体现。2006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专门请来企业部门的负责人,为他们颁发该校的“校企合作年度奖”。获得“校企合作年度奖”的,是从送设备、设奖学金以及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的企业中选拔出来的。“年度奖”的奖金并不多,只有2000元,但学院执行院长苏志刚说,礼轻情义重,我们用这种方式向大力支持职教事业的企业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而企业代表认为,社会急需各种高技能人才,企业出钱出力支持职业学校建设,正是回报社会的一种途径。
  (四)社会网络作用
  社会网络是指由共享某些相似特征的人(如共同地域、共同职业、共同兴趣爱好等)联结在一起的网络。社会网络可以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协调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社会参与网络对职业院校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早在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并联合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宁波兴港职业高级中学、敏孚机械有限公司等16所中等职业技术(技工)学校和相关企业组建而成的浙江省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就宣告成立。按有关协议,集团的各成员学校可以共享实验设备、相关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成员学校的学生报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企业单位则具有优先挑选成员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权利。与此同时,企业单位则应积极为集团成员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负责消化集团成员学校的相关毕业生。

  三、职业院校建构社会资本的策略
  
  职业院校社会资本的建构应该通过对学校内外社会网络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各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具体说来,学校社会资本的建构就是在各相关的显在和潜在行动者之间建立可重复的持续性的交换关系,同时,它依靠学校社会资本而不是组织的权威来促进行动者的合作和解决交换过程的冲突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在创造或者增加学校绩效的同时,再次使学校社会资本实现增值。
  (一)确立共同愿景,建构职业院校的认知社会资本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职业院校的发展是盲目的,这种盲目体现在校长办学理念模糊,教师、家长、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缺乏理解与认同。而要真正使相关利益各方能够理解与认同,这就需要校长在认真反思学校现有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与所有成员共同制定学校的愿景。这应当是建构职业院校的认知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建立共同愿景是一项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修炼。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是告诉单位的每一名员工“我们将成为什么”的前景,它与“只是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成什么具体目标”的战略目标相比,更有利于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的热情、干劲,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戮力同心的坚强集体。一个有效的愿景,应该是对组织成员的一种宏伟的承诺,使人们想念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它具备以下特征:能够让人们激情澎湃,觉得需要超越且又愿意为之而奋斗,觉得遥远却又折服。共同愿景是一种文化理念,也是一个单位创建的灵魂,它能唤起人们的希望。职业院校构建共同愿景要与校企文化有机结合,并形成一定的体系框架,如服务理念、奋斗目标等,这些理念的提炼和形成,将单位及个人的发展目标完美、有机地结合,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了确立共同愿景,从2000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对教师进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关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让教师理解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导向,让教师扎扎实实沉下去研究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从而让教师真正感受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增强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从而主动投入到职教课程、教学改革中。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积极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学院的文化和核心价值,提高对学院的忠诚度,树立爱岗敬业、爱校爱生的精神,让教师切身体会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享受教师的幸福人生。许多教师对学院执行院长苏志刚都有共同的看法,就是“跟着他工作很辛苦,但是不痛苦。”这种认同感无疑是职业院校发展重要的认知社会资本。
  (二)学会借脑谋势,建构职业院校的关系社会资本
  职业院校的关系社会资本是指其与家庭(家长、学生)、企(行)业、政府、社会(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以信任、合作、互惠为特征的各种资源。“诚信办学,合作育人”,“校务公开,管理民主”等措施或手段都有助于积累学校的关系社会资本。如果说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个体”,把管理过程看做线性的过程,有多少“输入”就有多少“产出”;那么,社会资本则是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人,认为学校的管理过程是非线性的,有多少“输入”并不一定就有多少“产出”。仅就关系社会资本而言,一个校长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其接触到的人、联系的程度、范围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一所学校而言,包括学校与政府、企业、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形成的关系网络。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指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还指通过创造关系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本,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互惠与合作等,体现的是社会联系的人格化方面。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一所学校中,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表现为信任、合作、互惠的特征,标志着关系社会资本的强弱。
  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0多所高职院校中最年轻之一的一所,近年来之所以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与其主动地“借脑谋势”,并迅速地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关系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当有人问及执行院长苏志刚的治校理念时,苏院长明确地回答:“八个字,专家治校,借脑谋势——让最先进的办学理念迅速成为学校办学的主导意识,在此基础上谋划学院发展大计。”1999年5月,在转制升格的关键阶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职教所为学院提供高职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指导,促进学院教职工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转变,使专家的指导贯穿于学院发展的所有阶段。宁波籍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应邀出任学院院长。贺贤土院士自担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以来,一直热心学院的发展,关爱学生的成长。贺院长每次来校,不仅亲自为学院的师生们开设讲座,还邀请他的院士朋友们为师生带来前沿的、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部原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潘懋元也欣然同意担任学院顾问。同时,学院邀请其他海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讲座、搞科研。另外,学院还于2002年12月2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评估、咨询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机构——大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华东师大职教所、上海教科院职教所、厦门大学高教所等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中心的运作,共同承揽课题,进行科研开发,实现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院之所以在上海设立高职研发中心,就是想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拥有的资讯资源,获得第一手信息,通过研发中心这个平台,促进学院同上海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凝聚一批高职教育的专家,为学院的发展服务。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咨询服务、成果推广,提高研发中心的造血功能,扩大学院的影响。
  (三)改善组织结构,建构职业院校的制度社会资本
  组织结构的“改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彻底的变革;另一种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学校是通过前者还是通过后者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有时是一种困难的抉择。一方面,高职院校期望通过不断的组织变革,以期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冲突;另一方面,变革活动的日益频繁,也使得组织中的个体感到变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变革的反应有愈加冷淡和抗拒的倾向,同时变革成本的巨大及对组织大面积的震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决策层所不想看到的。因而寻求通过一种“改善”的方式,通过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进行持续不断的修正和改进,使其适应社会要求,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性和环境变化要求。
  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的资源,当今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展。要促进学校发展,使教职工在目标方面保持一致,就必须改变学校的治理结构,发掘这种“结构”的社会资本。职业院校的组织结构的改善应当做到减少层级过多而带来的信息失真,减少官僚化色彩,更有效地利用组织结构资源。早在2003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从改善组织结构入手,全力推进学院的制度规范建设。具体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力构建“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运行机制,精简院级行政机构,组建了行政、教学、党群三大办公室。学院现有行政人员20余人,不到全院教职工的10%。这样有助于促进学校从科层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变。二是实行全员聘任制,公开岗位,竞争上岗,加强岗位意识,明确职责,实行合约管理,强调依法办事。三是打破福利型分配制度,承认差别,强化多劳多得、责权利统一的分配观念。在分配政策的制定上向教学科研第一线、高层次人才和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尤其注重对某一领域有突出成果人员的奖励。经过共同努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构建起了规范管理的框架,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前几年无暇顾及的管理细节,都得到了加强。这样做不只是淡化了“官本位”色彩很浓的身份管理制度,树立岗位管理的新观念,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公正、竞争、开放的用人制度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素质和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作用为目标的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
  总之,社会资本作为继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后的另一种资本范畴,不是一个职业院校天然拥有的资源,而是经过历史沉淀逐步形成的,在社会资本形成之后,它便成为这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这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基本特征。

上一篇:关于高职新教师入门应注意的六个维度

下一篇:关于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