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提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本文对数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会计专业学生的数学程度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程;会计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认为难教,学生认为难学。究其原因,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仍然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即不分培养目标、不分专业、统一讲授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个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情况必然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因此,不论是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分析数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试图寻找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数学知识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会计报表、成本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这些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用到了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以所用到数学知识的数量和难度为标准来将这些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则第一层次的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报表;第二层次的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第三层次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
第一层次的课程所用数学知识相对较少,难度偏低。其中财经法规几乎用不到数学方法;基础会计和会计报表所用到的仅仅是数学的一些基本运算,如加、减、乘、除、百分数等;此外还会用到一些数学概念,比如基础会计中讲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凭证等概念的关系时,就会涉及到集合的概念。
第二层次的课程所用数学知识相对较多,难度适中。一般会涉及到集合、数列、平均数等概念和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例如,财务会计课程中: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之一年数总和法,就会用到等差数列,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殊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之一——代数分配法要用到多元一次方程组;会计电算化中:在自动生成转账凭证时,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定义公式,生成会计报表时也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定义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税收基础中:针对每一个税种,学生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税法规定、会计知识和数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计算复杂、灵活、多样。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层次的课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较多且难度较大。主要会用到乘方、开方、倒数、函数、等比数列及其求和、极限、概率、求和、加权平均数、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平均差、全距、正态分布、回归分析等。审计课程中的抽样技术涉及统计和数学知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取消或减少数学课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会计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会计专业课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来排列,基本上是财经法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其排序结果和上文中的三个层次几乎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数学课教学质量是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二、会计专业学生数学程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有些中职学校取消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如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如前所述,这两门课程用到的数学和统计方法较多。取消了这两门课程,数学是否不再是专业课的障碍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计算能力差,做题速度慢,准确性低,缺乏对数字的敏感度。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专业知识,但在实训中,学生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均不太理想,也就是说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对计算器依赖性很大,没有计算器,就不想做题,用计算器也仅仅是解决一些加减乘除的问题,对于计算器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较差以及对计算工具的不熟悉直接影响到了专业课程的实训效果,而对数字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是一个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第二,对于一些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善于应用。比如说,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但是在学习固定资产折旧的年数总和法时,还要死记硬背书上的公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特殊的等差数列,学生在数学课上会用,而到了会计课上却不会应用。再如学生很早就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但却不能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而其就是多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但是不善于用它解决会计领域的实际问题。这就说明,数学教学没能和会计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学而无以致用。
第三,没有掌握专业课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直接导致专业教学难以进行。一些专业课程中用到的基本公式需要数学推导。比如,财务管理课程要用到大量数学方法。其中,在学习资金时间价值时就需要我们运用等比数列求和的知识来推导计算年金终值、年金现值等的计算公式。再如风险的衡量要用到概率、期望值、方差、标准差、正态分布、置信概率、置信区间等数学和统计的知识。而学生对于这些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造成专业知识的教授难以进行。
三、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以供数学课程改革参考:
1、强化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会计离不开数字,一个小小的数字差错就可能导致错误或虚假的会计信息产生,因此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对数字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不但要能尽量避免差错,而且要能够及时发现错误。计算机的普及不能代替会计人员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高难度的数学运算,但是会计中用到的大量的基本运算能力是每个会计人员必需的,因为增强基本运算能力不仅可以高效率的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大大加强会计人员对数字的感觉。
强化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比如说在数学课中可以增加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珠心算、乘法十九段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对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计算器、计算机和算盘。计算机和算盘可以设专门的课程,而对计算器的训练使用可以放在数学课中进行。
2、根据会计专业需要,按照培养目标分层次编制会计专业实用数学教材。首先,归纳会计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中所直接用到的数学知识并将它们按照易难程度排序,作为会计专业实用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但是这样归纳的数学知识可能会是割裂的、散乱的,因此还要将其他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加入进来起到连接、贯穿的作用,以保持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体系;其次,要按照培养目标分层次编制会计专业实用数学教材。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基本分为普通中专、对口升学和三加二。因为不同对象的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对数学课程内容的要求也不相同。目前普通中专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本文所述第一、二层次课程和第三层次中的财务管理。因此,自编实用数学教材应以涉及这些课程的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增加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案例,以此做到以专业课为导向、目标明确的数学教学。对口升学班的学生还要继续升学,因此应以普通高中数学教材为主导来进行数学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要做重点讲解,并结合具体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加强练习。三加二班的学生,专业课程包括了以上三个层次的课程以及其他如财政与金融、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等与会计有关的课程。因此,编制实用数学教材涵盖的内容要比普通中专实用数学教材面广。
3、应结合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用数学是为了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学会相关的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来解决专业课涉及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方法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自己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会计专业教学需要,通过编制数学实用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兴趣,来改变数学难教、难学的现状。让数学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有利助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汤乐平,高丽萍.成本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4]何珍芳,吴利群.税收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赵合喜,王吾.会计电算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6]张海林.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7]朴根虎,朱承祖.审计基础知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