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5
论文摘要:分析了传统工作分析方法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弊端,指出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弊端;论述了胜任特征模型在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指出最有可能进行该模型应用的两种情况。
  论文关键词: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所谓胜任特征(或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表层特征与深层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特质和动机等可以通过测量来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973年,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mcclelland)在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并积极推动了胜任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实证研究。尽管在以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关于“胜任特征”的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员工的工作业绩;(2)与工作情境相关,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为了获取某一职业或岗位的胜任特征,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的建模过程:(1)定义绩效标准;(2)选取分析效标样本;(3)数据收集;(4)建立模型;(5)验证模型。
  “胜任特征”这一管理理念提出以来,众多国家的学者、管理实践者甚至是政府组织者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使其逐渐成为企业和组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组织绩效的新视角和新工具。对于“胜任特征”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传统工作任务分析法的缺点
  近年来,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许多弊端,如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缺少与岗位任务的联系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普遍批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摆脱学问化或学科化的桎梏已成为大多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与此同时,“基于职业(岗位)”、“基于实践”、“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基于项目”等一系列课程开发理念或开发模式在国内应运而生。例如,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教授倡导和主持下所进行的该院100多门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等研究;还有上海师范大学徐国庆博士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等。
  综合梳理国内比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后发现,每一种模式的课程开发起点都是某一职业,然后再具体到某一岗位(群)或某一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再则就是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案、教学情境的组织和设计等。因此,岗位分析或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工作任务分析一般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具有效率高(一般一天就可完成)、发挥团体智慧优势以及可以发挥专家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的优点,但也很明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主要以现象学的思辨推测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实证依据;(2)工作任务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或任务本身,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员工的工作绩效上,即没有回答获取高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即胜任特征)是什么的问题;(3)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胜任某一岗位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组合并没有经过有效性检验,以至于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正因为这三个不足之处的存在,最终可能会导致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佳。这也许正是学生经常感到学非所用或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处不大的重要原因。因为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来评判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的标准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很快胜任某一岗位或出色地完成某一工作任务。
  (二)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用的优越性
  通过构建某一职业或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胜任特征模型更加关注的是员工本身而不是工作本身。一般来说,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2)胜任特征包含了人的个性特征,能够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胜任特征上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与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所以,将胜任特征模型应用到课程开发中,比通常的工作任务分析方法在识别员工能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等要素时更有效、更加符合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改进,从而使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结构、情境设计等方面也将更符合学生毕业后能够有效工作这一基本要求。总的来说,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等相关具体特征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稳定而持久,同时在提升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效果方面更具有指向性。

  另外,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也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胜任特征模型已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招聘、选拔、员工培训以及薪酬体系制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将是提升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从而进一步缩小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胜任特征模型在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一)应用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还处在初始的理论研究阶段,真正的应用还未出现。例如,顾亦鸣和曹玉华(2009)以华南地区不同层次的在岗工业设计师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并提出工业设计人员的胜任特征由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品德等四个结构维度构成的结论。何里文和邓敏慧(2009)就胜任特征模型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通过职业技能、职能绩效行为和心智培养三大模块来构建胜任型教育模式。贺星岳(2009)认为胜任力和执行力都强的员工最受企业欢迎,这是组织用人的需求点。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对市场、组织及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正确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与之匹配的专业培养方案,着力提高学生的胜任力和执行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有关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相关研究都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还未受到普遍的关注;(2)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胜任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原则等一些定性的、笼统的分析上面,其结论对实际的教学改革指导作用不强;(3)定量的实证研究不足,并且有些定量研究并未遵循建模的规范流程,因此,模型提出的某些结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由于研究滞后导致应用无法实现之外,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客观现实也影响了应用可能性。例如,模型的构建本身需要一定数量的样本,而对一些工作或岗位来说在同一个企业里的数量并不多,而如果通过选取社会上众多的企业参与模型构建,将会大大增加模型构建的时间、资金等方面的成本。又如,模型的构建需要专业人员(如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参与,而很多专业教师只涉及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对于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一时也无法具备。
  (二)应用前景分析
  基于对胜任特征模型本身的特点以及针对不同专业岗位构建模型难易程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其应用可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展开:(1)如果在一个企业里有众多的员工都在从事某个专业所面向的同一个岗位,则这个专业进行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课程改革的可行性程度较高。例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所面向的一个重要岗位就是房地产经纪人,而对于一家中等以上规模(门店数量在20家以上)的中介公司来说,其拥有的房地产经纪人队伍规模往往在300人以上,因此,选取这样一家中介公司作为构建模型的样本来源,应该是完全可行的。(2)对于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的专业也比较符合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条件,因为在胜任特征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等要素纳入到模型之中,从而使通过订单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通常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条件,而且使其更加符合一个特定组织对员工的要求(如企业文化或公司战略层面上的要求等等)。
  结语
  胜任特征模型方法在职业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超越了传统的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使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都围绕学生毕业后能够产生优秀的工作业绩而展开,使课程实施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进行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析 2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

下一篇:关于高职Web技术开发类教材编写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