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会展设计课程改革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5
论文摘要: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生机和潜力。目前,会展业已经成为城市物流与信息化展现的标志之一。"会展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文章阐述了目前会展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会展设计课程现状,总结市场上人才需求的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会展设计课程设置的基本形势,从而提出培养模式转变的举措。
论文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设计;高职教育
会展业在我国经历20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三大会展板块,北京、华东及华南区域都形成各自的会展网络,专业展会与博览会接连不断的布置,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会展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作为会展经济中的关键一环,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
所谓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在特定场所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等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迅猛,有赖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腾飞发展。会展业的发展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大市场,形成了信息与商贸交流频繁的地方,交流的需要使得在中国举办的会展场数逐年递增。
会展业,包括所辐射的物流业、展览业及旅游业等等,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更由此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香港地区、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中国的会展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等诸多背景要素的影响。在加入wto后,中国在经济上已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这将给中国会展业带来新的繁荣。随着2010年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成为中国会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2010年世界的目光注目在上海,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会展资源将会聚集在中国。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专业从事会展行业的人才供给与培训不足,相对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的会展教育明显滞后。会展教育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人员的配置问题将会阻碍会展经济的发展。因而,会展设计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实际会展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表示,会展教育将是该研究会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会展教育虽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中国会展教育目前实际上最需要的是专项教育培养”。也就是说,会展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定位问题。
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到今天,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相对一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与会展课程。但就目前会展业的反馈情况,我们会展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滞后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专业师资力量稀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使目前艺术设计专业逐渐成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在我国1200多所综合性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就有700多所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的第三大类型专业,其中,不少学校的专业方向选择为展示设计。而目前会展设计师资主要来自展示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国内进行专门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专业院校机构起步较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就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会展设计课程,现有的师资数量配置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设计人员的培养。会展设计是展示设计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系统。会展设计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由于会展的展期短,频率高,修改频繁,要求会展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对会展业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在展场实际快速操作的能力。这方面的培训,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而大多数从事会展设计教育的教师,本身没有从事会展实际项目设计的经验,仅仅从理论上的训练和脱离现实的实训项目,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一旦进入会展业工作,就会明显发现与实际脱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而会展业的高密度以及高效率工作模式,导致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现实的状况,致使不少人放弃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会展活动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环境空间展示。会展设计是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设计师利用空间的环境,采用工程、视觉传达的手段,借助展具设施和高科技产品,将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艺术为主的空间艺术,需要设计师对需要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和公司的展览诉求都要了解透彻。因而,会展往往是科学技术,时尚趋势与经济表现的先锋。在展场上,呈现的是最新的科技与产品,与之匹配的会展设计也必须在技术与视觉表现上追求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本应与实际市场相配合,为市场提供具备实际操作的人才。对于会展设计来说,配合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在教学手段上应当相对灵活,但会展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流行元素每年都在变化,而目前的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加上命题式的实践操作,缺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及大胆使用新技术的训练。从电脑效果表现上来说,会展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使用3dsmax,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在3dsmax和photoshop软件使用外,越来越多地使用adobeillustrator代替coreldraw。而在大多数高职教育中,并没有将adobeillustrator作为课程开设。学生只有在进入企业工作后才开始接触adobeillustrator,由此导致教育和市场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
教学用具无法与实际应用配合会展业目前大量使用两套系统,铝料循环再用系统与材料不可循环再用系统。尤其铝料循环再用系统是现代会展设计的一大特色。会展业是一个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行业,展期短与频繁的布展,造成大量地消耗木材、有机塑料及玻璃这些无法重复使用的材料,使每一次展会后,展场都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极不环保。铝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让会展进入循环再用的时代,同时也为展商节省成本。作为会展设计的基础,对铝料系统和材料的掌握非常必要。目前教学上,仅仅采用书本上的图片进行介绍,缺乏实物器材的接触与操作,对于空间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也同样缺乏。教师只能从理论和图形上指导,缺乏实际应用的配合。
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在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情况下,不少会展设计师同样缺乏职业化的训练。会展设计是一个边缘性的设计领域,设计师需要能统筹各部分的设计,融合在一个展位当中。设计师应该具备了解各种设计领域情况,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图案设计及动漫设计等等,并能综合各种设计领域的技巧应用。因而要求会展设计师有良好的横向设计认识,掌握传播学、视觉传达艺术及空间设计能力。会展活动是为参展商和顾客进行服务的,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展品和信息的内容。设计以人为本,掌握良好的人体工程学知识,能对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展位本身与顾客达致良好的互动。会展的特点是临时性与短暂性,因而在施工期与设计期都面临一定的时效性问题。要求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有快速设计的能力,从草图设计,三维制作,排版输出,到介绍方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培训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构思到设计表现的能力。
转变现行高职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职业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再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际项目,设计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高职教育应与市场紧密结合,要做到注重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突出“技能”,而“技能”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所以,培养的模式要以实践为开拓基础,加强校内实践项目的硬件建设。在大多数高职教育机构,整个课程体系简单地分为基础技能课、基础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等三大块。而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出现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没有考虑到前后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软件训练课程与专业技能设计应用上尤其突出。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制,大三下半学期是实习阶段,因而实际课程排期只有两年半,和本科教育的时间明显有很大的差距。而目前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在本科教育中,开发创新的思维会处于高年级的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在掌握基本技能后留给开发创新思维的时间明显不多。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在掌握基本绘制能力后创新思维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由于设计专业讲究的是实用性,与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本科教育中的设计专业学生在软件上技能上的操作也非常过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高职教育应该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给会展业,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掌握的技巧和本科无异,而在创新思维上却缺乏,那么在职业定位上就会导致不同级别的教育体系出现人才定位不明确。本应是本科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设计的统筹策划位置,却滞留在基本设计创作阶段,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大量设计创作的层面,却出现和本科毕业生共处一个层面,在竞争上有先天性的缺陷。这样不利于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要转变现行的培养模式,首先可直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调动创新思维的开发,可以在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加进创新探索的课题,通过加入实践性质的实训项目,比如,在构成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摄影的长时间曝光,进行光线构成实验,一方面,可以讲授关于视觉残像原理,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对光线的认识,对之后的会展设计里声、光、电可以先行进行创新认识。其次,加大涉及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课在课程体系的比例。在高职教育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如传统艺术中的建筑、剪纸、园林等,源自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这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设计师的灵感不是靠埋头苦干式的绘画或者机房里的建模渲染能触发的,灵感是来自生活的积累,来自对我们身边生活的观察与汲取。设计师必须掌握如何能控制自己的灵感来源,而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注意身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在设计中可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源泉。职业设计师更应该掌握设计方法,让自己的思维能适应高强度高密度的创新活动。
培养模式的新选择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突出了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开展。在会展旺季时期,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广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进入展场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企业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必然适应市场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展示材料,并且对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做到互惠互利。
(三)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适当地增加涉及社会文化的课程和创造学理论课程,加入实验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学习基本设计技巧的同时,开拓学生进行实验性探索研究,由教师给出课题方向,学生组成工作小组,以组为单位,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验。
根据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将成为新的会展经济大国,需要足够数量的人才支撑,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范畴的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设计;高职教育
会展业在我国经历20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三大会展板块,北京、华东及华南区域都形成各自的会展网络,专业展会与博览会接连不断的布置,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会展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作为会展经济中的关键一环,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
所谓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在特定场所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等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迅猛,有赖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腾飞发展。会展业的发展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大市场,形成了信息与商贸交流频繁的地方,交流的需要使得在中国举办的会展场数逐年递增。
会展业,包括所辐射的物流业、展览业及旅游业等等,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更由此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香港地区、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中国的会展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等诸多背景要素的影响。在加入wto后,中国在经济上已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这将给中国会展业带来新的繁荣。随着2010年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成为中国会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2010年世界的目光注目在上海,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会展资源将会聚集在中国。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专业从事会展行业的人才供给与培训不足,相对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的会展教育明显滞后。会展教育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人员的配置问题将会阻碍会展经济的发展。因而,会展设计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实际会展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表示,会展教育将是该研究会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会展教育虽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中国会展教育目前实际上最需要的是专项教育培养”。也就是说,会展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定位问题。
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到今天,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相对一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与会展课程。但就目前会展业的反馈情况,我们会展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滞后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专业师资力量稀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使目前艺术设计专业逐渐成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在我国1200多所综合性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就有700多所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的第三大类型专业,其中,不少学校的专业方向选择为展示设计。而目前会展设计师资主要来自展示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国内进行专门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专业院校机构起步较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就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会展设计课程,现有的师资数量配置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设计人员的培养。会展设计是展示设计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系统。会展设计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由于会展的展期短,频率高,修改频繁,要求会展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对会展业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在展场实际快速操作的能力。这方面的培训,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而大多数从事会展设计教育的教师,本身没有从事会展实际项目设计的经验,仅仅从理论上的训练和脱离现实的实训项目,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一旦进入会展业工作,就会明显发现与实际脱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而会展业的高密度以及高效率工作模式,导致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现实的状况,致使不少人放弃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会展活动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环境空间展示。会展设计是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设计师利用空间的环境,采用工程、视觉传达的手段,借助展具设施和高科技产品,将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艺术为主的空间艺术,需要设计师对需要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和公司的展览诉求都要了解透彻。因而,会展往往是科学技术,时尚趋势与经济表现的先锋。在展场上,呈现的是最新的科技与产品,与之匹配的会展设计也必须在技术与视觉表现上追求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本应与实际市场相配合,为市场提供具备实际操作的人才。对于会展设计来说,配合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在教学手段上应当相对灵活,但会展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流行元素每年都在变化,而目前的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加上命题式的实践操作,缺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及大胆使用新技术的训练。从电脑效果表现上来说,会展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使用3dsmax,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在3dsmax和photoshop软件使用外,越来越多地使用adobeillustrator代替coreldraw。而在大多数高职教育中,并没有将adobeillustrator作为课程开设。学生只有在进入企业工作后才开始接触adobeillustrator,由此导致教育和市场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
教学用具无法与实际应用配合会展业目前大量使用两套系统,铝料循环再用系统与材料不可循环再用系统。尤其铝料循环再用系统是现代会展设计的一大特色。会展业是一个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行业,展期短与频繁的布展,造成大量地消耗木材、有机塑料及玻璃这些无法重复使用的材料,使每一次展会后,展场都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极不环保。铝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让会展进入循环再用的时代,同时也为展商节省成本。作为会展设计的基础,对铝料系统和材料的掌握非常必要。目前教学上,仅仅采用书本上的图片进行介绍,缺乏实物器材的接触与操作,对于空间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也同样缺乏。教师只能从理论和图形上指导,缺乏实际应用的配合。
会展设计所需要的人才
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在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情况下,不少会展设计师同样缺乏职业化的训练。会展设计是一个边缘性的设计领域,设计师需要能统筹各部分的设计,融合在一个展位当中。设计师应该具备了解各种设计领域情况,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图案设计及动漫设计等等,并能综合各种设计领域的技巧应用。因而要求会展设计师有良好的横向设计认识,掌握传播学、视觉传达艺术及空间设计能力。会展活动是为参展商和顾客进行服务的,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展品和信息的内容。设计以人为本,掌握良好的人体工程学知识,能对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展位本身与顾客达致良好的互动。会展的特点是临时性与短暂性,因而在施工期与设计期都面临一定的时效性问题。要求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有快速设计的能力,从草图设计,三维制作,排版输出,到介绍方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培训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构思到设计表现的能力。
转变现行高职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职业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再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际项目,设计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高职教育应与市场紧密结合,要做到注重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突出“技能”,而“技能”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所以,培养的模式要以实践为开拓基础,加强校内实践项目的硬件建设。在大多数高职教育机构,整个课程体系简单地分为基础技能课、基础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等三大块。而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出现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没有考虑到前后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软件训练课程与专业技能设计应用上尤其突出。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制,大三下半学期是实习阶段,因而实际课程排期只有两年半,和本科教育的时间明显有很大的差距。而目前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在本科教育中,开发创新的思维会处于高年级的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在掌握基本技能后留给开发创新思维的时间明显不多。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在掌握基本绘制能力后创新思维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由于设计专业讲究的是实用性,与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本科教育中的设计专业学生在软件上技能上的操作也非常过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高职教育应该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给会展业,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掌握的技巧和本科无异,而在创新思维上却缺乏,那么在职业定位上就会导致不同级别的教育体系出现人才定位不明确。本应是本科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设计的统筹策划位置,却滞留在基本设计创作阶段,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大量设计创作的层面,却出现和本科毕业生共处一个层面,在竞争上有先天性的缺陷。这样不利于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要转变现行的培养模式,首先可直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调动创新思维的开发,可以在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加进创新探索的课题,通过加入实践性质的实训项目,比如,在构成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摄影的长时间曝光,进行光线构成实验,一方面,可以讲授关于视觉残像原理,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对光线的认识,对之后的会展设计里声、光、电可以先行进行创新认识。其次,加大涉及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课在课程体系的比例。在高职教育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如传统艺术中的建筑、剪纸、园林等,源自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这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设计师的灵感不是靠埋头苦干式的绘画或者机房里的建模渲染能触发的,灵感是来自生活的积累,来自对我们身边生活的观察与汲取。设计师必须掌握如何能控制自己的灵感来源,而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注意身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在设计中可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源泉。职业设计师更应该掌握设计方法,让自己的思维能适应高强度高密度的创新活动。
培养模式的新选择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突出了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开展。在会展旺季时期,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广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进入展场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企业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必然适应市场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展示材料,并且对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做到互惠互利。
(三)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适当地增加涉及社会文化的课程和创造学理论课程,加入实验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学习基本设计技巧的同时,开拓学生进行实验性探索研究,由教师给出课题方向,学生组成工作小组,以组为单位,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验。
根据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将成为新的会展经济大国,需要足够数量的人才支撑,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范畴的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