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2
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缺乏长效的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等问题。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点面结合、优化结构,专兼适度、校企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教师准入机制、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以及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找提高“双师型”教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管理现状 管理原则 实现途径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现状分析
1、“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模糊,“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新型的具有独特职业特色的教师群体,既涵盖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特征。WWW.lw881.com自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直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至今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十多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界定,出现了许多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提法,如“双职称”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双能力”教师等等。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统一、具体的规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要求,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资格认定操作,有的院校以双职称作为资格认定标准,有的以双证书为认定条件,有的则侧重双资格为依据等。“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不规范,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实际能力的等值性遭到怀疑,其质量、数量以及人员素质都难具可比性,从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混乱,阻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质量缺乏保障
“双师型”教师是应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双师型”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要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培训和提高,决非一蹴而就,并不是像有些师资培训基地做的,培训一周然后发个证书就行的,需要长期努力。因此,职教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准入都有明确要求,注重“双师”资格,如德国对职业学院教师的要求是,具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2—3年师范教育;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除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须有5年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经常接受行业的再培训,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应聘到职业院校任教,属于典型书本知识型的“三门教师”,即“家门—校门—教门”,基本没有行(企)业实践经验。这种高职教师准入时无企业工作经验硬性要求的情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不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授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技能。鉴于此种情况,尽管各级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制定并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在全国也设立了若干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及引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地促进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但这种职教教师不设技能准入“门槛”的做法还是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任务异常艰巨,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较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各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缺乏长效性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制度和考核体系,以致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往往套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过于侧重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科研业绩,强调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指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像根指挥棒无意间引导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追求将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脱离了“双师型”教师最关键、最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加之高职教师职务评定中单纯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壮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通常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其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能在双师资格认定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已算不错,平常在收入分配(包括课时酬金)、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师没有二样,这一定程度地挫伤了教师们主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中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应根据每名教师的特长和潜在能力,以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欲望与职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结合院校专业建设布局情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双师”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与考核,使教师熟悉并掌握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和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等。同时,要根据“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的实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时满足教师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流程规范和新的科技方法的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确保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常新。
4、专兼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管理还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主动探求校企共建之路,构建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企业(行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1、建立规范的职教教师准入机制、科学的“双师型”资格认定标准
要真正解决高职教师素质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借鉴职教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从根本抓起,要建立健全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抓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注重“双师”资格,既要求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达到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研制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基础上,应该侧重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进行现场考察,只有通过综合评定,严格执行准入机制,按照能力本位观开展资格认定,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本培训,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独特的培养方式。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听评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制度。职院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制订教师培训提高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提高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促进校企科技服务与开发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双师型”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新技术研发任务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到最新知识信息,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改革。
3、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专业教师数量,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的有力措施。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既可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完善科学评价与分配、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师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要侧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考核,避免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考评办法。实际操作中,要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的考核与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评价双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要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对教师动态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价,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要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配套制度,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优惠的政策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有力地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力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08).
[2]钟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探讨[j ].企业家天地,2008(06).
[3]张敏.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04).
[5]杨光辉.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9(9).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管理现状 管理原则 实现途径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现状分析
1、“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模糊,“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新型的具有独特职业特色的教师群体,既涵盖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特征。WWW.lw881.com自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直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至今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十多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界定,出现了许多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提法,如“双职称”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双能力”教师等等。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统一、具体的规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要求,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资格认定操作,有的院校以双职称作为资格认定标准,有的以双证书为认定条件,有的则侧重双资格为依据等。“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不规范,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实际能力的等值性遭到怀疑,其质量、数量以及人员素质都难具可比性,从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混乱,阻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质量缺乏保障
“双师型”教师是应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双师型”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要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培训和提高,决非一蹴而就,并不是像有些师资培训基地做的,培训一周然后发个证书就行的,需要长期努力。因此,职教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准入都有明确要求,注重“双师”资格,如德国对职业学院教师的要求是,具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2—3年师范教育;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除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须有5年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经常接受行业的再培训,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应聘到职业院校任教,属于典型书本知识型的“三门教师”,即“家门—校门—教门”,基本没有行(企)业实践经验。这种高职教师准入时无企业工作经验硬性要求的情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不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授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技能。鉴于此种情况,尽管各级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制定并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在全国也设立了若干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及引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地促进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但这种职教教师不设技能准入“门槛”的做法还是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任务异常艰巨,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较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各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缺乏长效性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制度和考核体系,以致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往往套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过于侧重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科研业绩,强调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指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像根指挥棒无意间引导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追求将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脱离了“双师型”教师最关键、最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加之高职教师职务评定中单纯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壮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通常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其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能在双师资格认定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已算不错,平常在收入分配(包括课时酬金)、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师没有二样,这一定程度地挫伤了教师们主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中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应根据每名教师的特长和潜在能力,以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欲望与职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结合院校专业建设布局情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双师”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与考核,使教师熟悉并掌握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3、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优化结构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和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等。同时,要根据“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的实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时满足教师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流程规范和新的科技方法的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确保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常新。
4、专兼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管理还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主动探求校企共建之路,构建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企业(行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1、建立规范的职教教师准入机制、科学的“双师型”资格认定标准
要真正解决高职教师素质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借鉴职教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从根本抓起,要建立健全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抓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注重“双师”资格,既要求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达到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研制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基础上,应该侧重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进行现场考察,只有通过综合评定,严格执行准入机制,按照能力本位观开展资格认定,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本培训,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独特的培养方式。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听评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制度。职院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制订教师培训提高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提高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促进校企科技服务与开发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双师型”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新技术研发任务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到最新知识信息,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改革。
3、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专业教师数量,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的有力措施。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既可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完善科学评价与分配、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师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要侧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考核,避免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考评办法。实际操作中,要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的考核与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评价双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要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对教师动态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价,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要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配套制度,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优惠的政策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有力地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力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08).
[2]钟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探讨[j ].企业家天地,2008(06).
[3]张敏.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04).
[5]杨光辉.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9(9).
下一篇:高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