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关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3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随着国际交往的目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各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关于文化,各国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z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的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义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关于交际,学者贾玉新把它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关于交际能力,不同学者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关于自己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阐述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2)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3)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4)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1990年出版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关于外语能力的暂行规定》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2 关于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l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1996)。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是通过两种行为完成的:一个是语言行为,另一个是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是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方式,它是指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通过语言信息实现交际的目的。而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通过行动、空间、时间或沉默来传递文化交流的信息。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如果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是违背了这些文化规约,常常会导致懊悔不已,大发雷霆,甚至大动干戈。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还应该顺应时代,掌握必要国际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顾日国根据《礼记·曲礼》内容得出,“中国式礼貌的一大特点”是“贬己尊”,中国人用礼来约束自己的礼貌行为,不管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免“失礼”。同时,中国人更注重“面子”,“面子”与“礼”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面子反映的是社会角色,体现了等级和权势的高低。再如在对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中国人的表现是谦虚、内敛,而西方人却大胆地接受并且致谢。在与外国友人交际中,我们要避免以自己本土的礼貌礼节来评判对方,切莫把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礼貌礼节生搬硬套到对方身上,那样只会导致失败的交际。

  在美国,一个男孩看到喜欢的女孩会大胆坦诚地盯着对方看,认为这是表达情感的正当方式,而女孩也不会认为男孩子无礼或是不道德。相反,在中国,如果一个男孩子盯着一个女孩子看,会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或是居心不良。阿拉伯文化非常注重目光的接触,他们喜欢面对面的交谈,不习惯肩并肩的谈话方式,因为那样目光接触会受到限制。
  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表达问候的方式有明显差异。中国人见而打招呼时经常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其实这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问候,而是真正的问题。英美人问候多用“good morning!”、“hi”、“hello”等,与此同时,人们常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寒暄。高职学生在和外国留学生或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会、不快,甚至是冲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4 方法与实践
  引导学生观看外语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这些影视作品,关键就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外国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外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社会文化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等等。
  阅读经典的外语文学作品。目前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无尽的语言源泉。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开展外语角活动。学生通过与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更好的了解外国人的交际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5 结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在外语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文化差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误会甚至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真实科学的教学资源,从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着手,将文化知识以及语用融人到外语教学中去,唤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制约。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以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为途径,以真正的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适应全球化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贾玉新.跨语言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廖文丽.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6] 吴冰.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

上一篇: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下一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