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网络课程的优化
摘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课程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还停留在网络课程研究的初期阶段,停留在“建设”的问题上,而随着网络课程的快速普及,如何优化与创新,发挥网络课程的实际效用,是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概述网络课程学习理论以及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浅谈高职网络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优化
一、国内外网络课程基本现状
国外网络课程建设起步较早,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犹他大学、华盛顿大学都有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截至2009年已有1800余门优秀网络课程上网。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美国的各个大学基本都实行开放式、统一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校内、校际之间的合作共享已是常态。
综观国内的网络课程,主要还停留在以静态web页面展示,辅以有限的多媒体手段,栏目设置较为公式化,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练习等,常用的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表格、flash动画、流媒体及ppt,课程组织基本还是模仿课堂教学的线性化,没有针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与构思,虽然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较全,但一般较陈旧,更新慢或基本未更新。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水平,只有一些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视频会议系统。而随着网络课程的快速普及,如何优化与创新,发挥网络课程的实际效用,是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含义对网络课程有五点启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因此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所以网络课程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建构既包括对已有课本知识的重组,也包括对网络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即网络课程设计要提供学习者交流的平台;强调网络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等等。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本质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它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
三、制约国内网络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在我所任教的高校展开了一次针对网络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参加调查的500个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问题有:
(一)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反应平淡,教学效果不佳
(二)内容更新不及时,疏于管理,人气低迷
(三)网络课程偏于理论知识,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方式单一
(四)虚拟实验的针对性不强,对其局限性认识不够
(五)课程内容讲解偏离其原有目的
(六)对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七)对学生学习过程无有效监控、评价、反馈机制
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困扰着我国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前进步伐,因些有必要对目前的网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一条能使网络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实际功效的建设之路。为此,本文在概述网络课程学习理论以及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浅谈高职网络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四、网络课程的优化
(一)网络课程模块的优化
就课程类型而言,网络课程体系属于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据此,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可以从3方面考虑:知识模块,发展性知识模块,创造性知识模块:基础性知识模块主要是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注重对现象、概念的解释和定义的描述;发展性知识模块主要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性知识模块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是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课程技术环境的优化
成功的网络课程应在技术和教学指导两方面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环境是意义建构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它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认知支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资源整合的有力环境。我们要依据认知灵活性理论,建立有效的知识建构环境,并对学习资源和任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尤其在非良构知识领域的开放性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技术环境所提供的认知支架作用和直线式和螺旋式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必须的。
(三)评价方式的优化
目前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递交作业、等待打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等三个阶段。这种评价自身对学生的学习是和认知结构的优化和重组十分不利。网络课程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应能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下一步教学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而不同客体的评价需求也确定了评价本身应该是多维度的、多视角的、多种形式的。当前,比较有效的评价包括档案袋评价、小组互评、一分钟问卷等等。而在这些评价中适当突出学生对知识获得和认知元知识方面的评价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交互系统的优化
有效交互的前提应该是确保信息沟通的流畅性。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观点,网络课程中信息不应该主宰在某些权威人士的手中,而应该是均衡地分布在整个学习共同体中。成功的学习应建立在协作知识建构的共同体各成员间信息的平等分享、集体贡献和知识获得和自我提升的平等机会上。因此,技术和网络课程成员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信息的有效交互和积极分享以及交流传递,而不应有过分依赖于某个权威人士或排斥他人建立小群体的极端表现,每个成员都应有贡献的责任和权利,而这种体现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三者结合的交互活动是建立在集体凝聚力的基础之上的。
(五)网络课程内容的优化
课程体系首先应为网络课程的两种类型,即围绕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和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因此,课程内容应包括课程教材、课外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知识资源三方面。课程教材指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严密组织的课程资源;课外资源包括扩展性的、跨学科的参考资料、权威资料和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资源主要指在网络课程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协作形式组织起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自身创造和组织起来的学习资源。当前许多网络课程注重课程教材和课外资源,忽视学生在协作互动中形成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这些资源真正体现了学生们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们的大脑中的知识来源。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资源知道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甚至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轨迹并检测到认知和元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它将为教师确立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制定合理的任务分割和对可能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进行实时的检测和纠正提供重要参考。
(六)网络课程界面的优化
网络课程界面是学习者与网络课程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媒介,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查询和操纵;课程则通过界面向用户提供信息以供阅读、分析、判断。网络课程的界面不仅影响到课程本身外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起和维持,而且对课程的可操作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界面能使网络课程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使学习者容易掌握和使用。而一个设计不当的界面,使学习者对课程产生排斥,使用不方便,导致迷航等。
五、结束语
总之,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类型,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的一些网络教育理论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的设计一定要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以及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遵从网络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上是笔者的一点见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网络课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挥网络教学的特色,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2,1994.
[2]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3]周祥龙,孟克.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165-167.
[4]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55-59.
上一篇: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四个 转变
下一篇:引入职业标准改进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