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
发布时间:2015-10-04 15:11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原则 德育课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凡龙职业道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美)萨克尼克,(美)班达特,(美)若夫门职业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凡龙职业道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美)萨克尼克,(美)班达特,(美)若夫门职业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上一篇: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