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与长效性之辩证的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如何促进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等可持续性发展及不断提高的一些列问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做好不同层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认为问题意识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度和广度等不断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性 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意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研究,随时针对某方面内容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对于施教者而言,问题意识则是他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思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主体等各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与提高的一种思想准备。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而言,问题意识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更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乃至教学效果。而问题意识的不断提升,则会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持续性的基础和保障
人的思想意识经常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有时向好的方向有时也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作为青年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又容易被新事物和新思想左右;对很多事情,他们貌似漠不关心,内心却充满彷徨和疑惑。这是一个容易迷惑,但又容易被教育的群体。因此,不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他们思想上的偏差,并深入细致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最终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时刻注意学生思想的变化,注意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形成一种前瞻性的眼光,通过自己的教育不断化解学生的困惑。
形成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教育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持续性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或不断重复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终身都要有这种意识和信念。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坦然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带来的各种难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且也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才能更具持久性,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意识形态教育,而且还能先于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教育把他们一些不良的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并不断先于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发展的内在量度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看待事物正确的视角和立场。与此相对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人类社会为认知对象,而对生态环境关注相对较少。在全球问题不断凸显的今天,思政教育更应对这些现象作出有力的回应,使自身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作为教育者,应该善于从环境、生态等热点问题中寻取更多教育素材,作为自己教学的扩展点甚至是着力点。同时,教育主体还要善于思考现实问题与西方学界主流思想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开放式教育,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网络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很多学校通过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形式,但如果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网站必须随时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并思考这些事件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而未雨绸缪,酝酿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和对策。进一步来讲,网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提供了可能和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善于捕捉问题,其教学效果必然会不断提升。
三、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的重要条件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教师主要采取说教的方式达到教学目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主—客”思维方式所衍生的教育方法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达不到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的目的。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对“80后”和“90后”这两类青年人群体,其特点是批判意识强,比较有主见,但在精神领域经常有迷失。针对这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转换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归结为:“凡是思想性质的问题,凡是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对于学生而言,单纯的说教和灌输,也会使他们和教育主体对立起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量摆脱“教师爷”的架子,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尽量避免使用“你应该”、“你必须”等这些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词语,以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方式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进一步讲,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一类群体进行教育,而一旦这一群体步入社会,其教育结果能否被巩固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并思考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在教育学中,有人坚持这样一种基本的
观点:“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使校园教育与社会“反哺”能够有效衔接,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固化。而怎样使这种“衔接”水到渠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
四、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首先,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输器,还是更应成为心灵的引路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在头脑中思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育者只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人精神的引导,无法触动学生心灵,使思想政治教育名不副实。教育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而且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理想信念层次引导教育学生,这是教育者必须坚守的底线。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通过鲜活的案例保证学生的“听课率”和“抬头率”,也要注意随时弘扬主旋律,而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口若悬河。这样,思政教师不但会成为名师,而且还会逐渐成为引领学生心灵的“大师”。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对此,教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以有效的方法践行之。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方面看,其多集中于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引导和提升方面。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可以通过专题性讲授激发学生的探知欲,通过实践课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还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时刻和学生保持平等。教师教学具有目的性,但一定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大压小,给学生以不受尊重的感觉,这样反而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背道而驰。
再次,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要求施教者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施教者不但需要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规律性把握。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时刻有意识地关注该学科前沿的理论和话题,关注各种时事动态,注意不同年级和层次学生的特点,并以科学研究不断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带动本学科的发展。
五、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与其他专业性或者通识性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尽量避免给学生明确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不断探究,给他们平等和宽松的讨论环境,允许不同意见和见解的阐发。与此同时,教育者也要基于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将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理解明确告诉学生,不是强迫让他们接受,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使他们水到渠成地接受。这样,学生在面对类似或者同样问题的时候,就会站在正确的立场,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对学生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把网络现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标签化,使他们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担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对于世界观不断形成的学生而言,什么观点是正确的,什么观点是错误的,也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存在众多诋毁和攻击的内容,它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网站,对我国的网络安全和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使青年人警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网络中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和分辨,不断增强自身抗干扰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六、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不断扩展的最终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层级性,从个体维度到群体维度,从文化层面维度到社会发展层面维度,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维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中,教育者都要身体力行向学生渗透这些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上问题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不断解决的问题。“80后”和“90后”群体个性比较强,但理想信念相对淡薄,因此,教育者更应着力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应该看到,在一些国内自然灾害面前,这两代人担负起了足够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但能否为共产主义事业保驾护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与时俱进,成为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佘双好.从说教心理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7).
[4] 李伟,邹绍清.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方法.理论月刊,2012(5).
[5] 高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性与实效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与管理,2010(11).
[6] 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迷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作者:胡水(1977-),男,河北唐山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李军刚(1971-),男,吉林农安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由第一论文网摘自《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