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3 11:16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实用型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从教育着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3]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交通职业教育,2008,(3):1.
  [4]张红安.

上一篇:《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传统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