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
摘要介绍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即三坚持、三融合、三加强:坚持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坚持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坚持建立课程改革规范的教学研究;融合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融合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合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加强新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在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1]。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以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等课程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高级《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通过与行业合作,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依据岗位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依据工作内容选择评价方法。
1教学理念始终三坚持
1.1坚持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努力开发新的课程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确立“工作任务驱动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整合式”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设计理念。即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按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的病虫害防治全过程设计学习(实训)项目[2]。课程共设计“植物病虫害识别、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4个项目。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内容技术化就是要使课程内容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以实践为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以实践所需为度。教学方法项目化就是要以项目线索将内容串连起来,尽可能使间断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得到综合的运用。
1.2坚持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计划的制定,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保持同步,大幅度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3;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采用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植物生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周期性长、季节性变化大、技能操作易懂但熟练掌握需要较长训练时间等特点,把教学的主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使植物病虫害防治各个环节的技术工作始终贯穿到教学当中,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生产工作的过程。
1.3重视建立课程改革规范的教学研究
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规范。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而是尽量结合农时季节、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等灵活选择模块和相应的工作任务,适当集中安排授课内容,如3~6月安排葡萄、枇杷、桃、杨梅等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模块的教学活动,9~11月安排柑橘、板栗等植物病虫害模块的教学。上课地点以学院实训基地——植物生产教学基地和植物病虫害实训中心为主,部分相关知识可在教室上课,一些综合性强的实训内容可选择在周围农田或校外实习基地组织教学。这样形成从病虫害诊断识别、调查测报到防治实施全过程以真实的工作情境为场景,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结合。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种干中学、学中做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效果明显。
2课程标准要求三融合
2.1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
积极与行业、企业(各地植保植检站、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3]。通过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事植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识别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履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2.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借助于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工学结合,使所学技能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做到学与用密切结合,达到获取《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国家高级工种技能证书要求,毕业时持双(三)甚至多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4]。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一是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的昆虫分类、病原物特征、病虫形态等内容的教学实施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主要通过感性的认识促进理性认识;二是实行“工学结合”,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成各个学习情境,坚持全过程的“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三是通过“项目承包”,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和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实训基地园艺植物承包病虫害管理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管理能力。
3教学改革要做到三加强
3.1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开设,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是:能鉴别、懂规律、会防治。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病虫害的鉴别和防治这个主线来组织,所以要求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基础知识部分力求简洁明了,够用即可;有关病虫害发生规律方面的内容适当压缩,而病虫“两查”“两定”及防治方法方面的内容则有所加强;技能知识面适当放宽,特别注重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一是教学内容技能化。为体现“基础够用、加强实践”的高职教学总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出技能性内容,如病虫的鉴别技术、病菌分离培养技术、常用农药质量鉴定与配制等,弱化病虫生理、生化等方面知识。二是教学内容地方化,适应本地生产需要。园林植物病虫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有地域性,南北方的差异尤其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择南方的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病虫,使之学用结合,增强适用性。三是教学内容季节化,不同的生产季节,病虫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授课时充分按照具体病害和虫害出现的阶段而安排。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要依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并应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这种特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及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会愈加明显。“与时俱进”是教学的活力之源。要做到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更新,放大学院课堂空间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以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课堂,设立传授创新知识的“窗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捕捉先进性的岗位技术知识,学生由此了解最新农业动态和科学技术成果,扩展视野,开阔思路。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及毕业生论文设计等进行小生产、小科研、小实验等多方面的训练,如在大棚内进行各种药效防治试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2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2.1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应从“教”转变为“导”的角色,使教学成为双向互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个愉快的享受过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师较出色地完成病虫害防治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
3.2.2运用各种教学方法。①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如综合治理、昆虫生态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原理,并通过板书、肢体语言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如昆虫特征通过图片等直接表现出来,使信息在大脑中由抽象到形象,充分传达教学意图。②现场教学与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病虫各论部分的教学,通过带学生到病虫发生的现场,观察病虫的原生态状和发生特点,以弥补课堂讲解、室内实训的不足。③项目教学与综合技能实训法。病虫调查、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等部分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④现场讨论教学。主要用于各论部分教学,通过2个左右课时的准备,让每个同学都上讲台汇报各自收集的专题资料或综合防治方案,锻炼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
3.2.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①充分利用研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现场病虫害实物观看、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便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记忆。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增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正在筹划拍摄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录像和照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注重和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培养高职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将植物病虫害相关的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放到精品课程网站,对师生开通,做到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3.3加强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
3.3.1灵活考核,科学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容易使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虽然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背课本、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实践能力以过程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以任务考核为主,特别重视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发展空间,直至达到学习目标为止。这样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
3.3.2建立新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新的职教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突出“能力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上。既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个方面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学习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评价方法上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般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就要组织一次评价,主要通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和调查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包括笔试与操作。笔试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卷部分则突出能力考核如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考核则是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如病虫害标本的识别、农药的配制和药械的使用等。
4参考文献
[1] 文心田.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业高教改革——访美归来“关于我国农业高教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0(2):3-6.
[2] 黄彦芳.高职植物保护课教改刍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59-61.
[3]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3):3-5.
[4] 李彦平.高职课程改革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设置[j].辽宁高职学校,2006(5):43-45.
下一篇: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