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5-11-12 09:19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另外一种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职生源也大幅度减少,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也随着下降,因此,引起了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力减弱等连锁反应。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分析,84456份(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样本中有10.33%的学生没有求职压迫感,还没有要找工作的打算;有58.24%的毕业生从未收到过任何offer,然而在收到offer的41.76%比例中,已签约的仅占6.05%。
  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末端,难以增加足够的“白领”岗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象一直没有很好的改善,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供求比例失衡,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市场发展不好,继而选择保守的人才发展战略,开源节流,人才招聘的要求相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的“读书无用论”兴起,并在社会上扎根。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贫困大学生群体借钱读书,中途辍学情况也普遍存在。农村的孩子成绩若只能上专科的,他们更倾向早点到社会打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在城市地区,也有很多父母和小孩认为赚钱的多少就是衡量读书是否有用的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逐步走稳,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目前“9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力军,随着首届“90后”毕业生开始求职,新形势下他们遇到不少新情况和问题,就业观也跟着发生很大的变化。
  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由快速到理性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有的群体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求职意向除国家机关、事业、国有单位外,还会更多考虑外企、私企、中小企业等等,同时创业也是他们未来就业的一个趋势。
  高职院校学生求职更实质性地考虑薪酬待遇和个人晋升的问题,在投简历和选择就业单位时,既会考虑到工作能带来相应的报酬,也重视单位能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否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观功利化氛围渐浓。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虽然有良好健康的一面,但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需及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加以引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定位不准确、求职期望值偏高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期间,普遍没有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在职业定位、职业方向上盲目追求。社会价值多元化意识的氛围下,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一种多重价值和人格构建的关键时期,自我发现和表现欲强烈,想有高收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的这种期望往往在找工作单位时被认为是一种眼高手低的表现,缺乏踏实干事的责任心,也间接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心态不健康,受不良心理困扰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都是以“90后”为主体,大部分从小就处在优裕的环境中,对于父母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毕业找工作不着急,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会帮他们找到很好的工作,甚至帮他们买房,买车等;有些总希望跟一群同学应聘到同一个单位,认为日后能互相照应,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有些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没有勇气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些在校时成绩比较好、荣誉较多、做的“官职”比别人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身所找的工作就比别人要好,忘掉自身的实质特点,盲目攀比,在求职过程中却是四处碰壁,事事不如意。
  3.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高
  根据目前的大环境,高校扩招,高职生源因此有所减少,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数量,只好在招生时降低各项标准,因此,也造成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课态度马虎,缺乏专业知识的基础。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比较短,教学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生源教学需求,教学设备从软件到硬件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由施工到落实到开始利用还需较长的时间,加上高职院校学制只有两年或三年,课程设计到学生实践、实训的时间和机会都不能很好的保证,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高技能一线工作的实干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4.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缺乏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感到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他们很少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及时代赋予青少年的精神对自己进行全面性、科学性的分析。高职院校虽大部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有效结合,任课老师一般较年轻,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院任教,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与阅历,很难分享实质性的求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加上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还不够成熟,对于所处的内外环境把握不够准确。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欠缺科学性,就业规划能力薄弱。
  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科学就业观的措施
  1.在课程学习中需灌输良好的职业就业意识
  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学生在班集体、机构等群体中,要树立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技术意识,既要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也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培养这些职业意识。团队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经过三年的培训,进入单位并转变角色,员工的工作表现,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责任意识,从历年来企业用人单位对员工工作考核总额和素质来看,工作责任心是考核和评价的首位,工作责任感就是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能承担自身工作中的疏忽和错误,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职 业意识中必备的构成部分;服务意识是树立企业文化,展现企业素养的一个平台,真诚服务、尊重备至、从顾客的方面考虑问题;技术意识就是完善自身素质和工作单位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培养这种意识,前提要有过硬的技术做后盾,努力成为企业单位的优秀员工,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加强专业技术的教育意识,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这种核心竞争力,为带动日后所在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和提升的速度贮备力量。
 2.系统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全国各高校都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还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灌输等等,而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开设,但过于简单,往往在大一的一个学期就结课,时间短促,内容不具体,不实际,上课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学生只是表面认识就业难,只产生要考证,未来只想成为打工阶层的一种模糊概念,大部分都不会往更深的方面去考虑。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础,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学期较短,基础课程和活动较多,应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扩展交际人物圈,而这段时间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时间和精力都不能得到保证。按实际情况,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这两段时间分别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自身因素、所处学校、家庭环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的自身条件,适合哪种职业,结合专业的介绍和了解,清楚现在要从事的职业情况,会使其有针对性地提升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多锻炼心理素质,累积与社会接触、承担活动或事务的技巧及经验,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健康知识;大二第二学期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介绍现行的就业制度、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扶持政策、相关保护保障大学生求职的法律法规、毕业需要的各项手续、实习时需要填写的资料、如何整理个人档案、如何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等等;大三学生的时间都放在实训和找工作当中,毕业生的在校时间较少,毕业考试较紧张,精神压力大,适当开设一些如何调节毕业心理的课程,补充介绍就业毕业等手续,这样具体设置人性化的教程内容,容易让高职院校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自我,深入考虑就业求职的方方面面。
  3.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前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这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与社会、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强化校内的服务意识,加强与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定期组织校园招聘会,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量定批输送重点校企需要培养的人才,开展定期到优秀的民办企业参观,社会成功人士的励志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BBS、飞信等大学生主要流行的媒体,及时准确发布大学生的就业招聘信息,期间并加大步伐提升教师的就业专业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走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前列。
  4.办好学习就业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如今高职院校学生是“90后”新生代,从小受到父母的保护较多,很多时候都处于顺境,在校关系冲突,在外求职碰壁等等心理困惑无从释放,学生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因此,要在高职院校办好心理咨询机构,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咨询平台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对这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与高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不能有所偏废。
  五、总 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观有积极、消极的方面,存在多种就业观问题,为此,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要从国家政策、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多方面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的就业观;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身要及时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科学的就业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本文选自《职业时空》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杂志所有。

上一篇:高职院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理念和策略分

下一篇:职业学校电子阅览室面临的问题和策略的解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