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中的问题和策

发布时间:2015-11-12 09:22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一个严重困扰大学毕业生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媒体上都会出现“今年是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一年”的词句,这不是危言耸听的煽动式报道,而是对现实的一个大致客观的描述。随机采访一名大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就业问题是他在大学生涯中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相应的各地大学毕业生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滇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1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述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很快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面对这一急促的变化,一时很难调整过来。在滇西地区内,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是“村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极为困难地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对毕业前景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社会无法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都很好的职位,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开始所设定的工作期望,很有可能就会遇到现在的障碍,在现实中经受挫折。
  1.2 就业方向模糊
  大学生入校后,不久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失落,然后就陷入迷茫之中。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应对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应对,采取消极的态度,过一天算一天,把大学混过去,等着毕业的日子来临,有机会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较强;有的学生则极为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都想尝试,到头来发现什么都不适合自己,导致最终迷失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其在毕业时就业的方向。
  1.3 职业定位狭窄
  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这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工作机会有关系,也和他们主观因素有关系。一般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越是灵活,而滇西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择业定位偏执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只有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正规就业,而进民营企业就属于临时的权衡之计。然而,现在的“国考”,录取率太低,对一般大学生而言,能成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低,因此,对于绝大部人来说,一心只想做公务员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偏执心理。
  2 影响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
  滇西地区的制造业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吸纳就业人数很有限,没有创造财富的第二产业源泉,也就严重影响到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限,部分集中到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一单一的途径中。
  2.2 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滇西地区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在学校生活,自主性不够强,因此,虽然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家长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儿女最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都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待遇较好的工作,另外最好工作地区要是家乡,工作前景要很好等等。家长的这些想法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3 大学生自身因素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引起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同时存在着对自己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过于好高骛远,往往会遇到挫折,因此会经常感慨怀才不遇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却保守消极,面对机会也没有行动起来的勇气,而当机会错失后,又会自怨自艾。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滇西地区高校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山区,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缺少各种社会交往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准备把握。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一般制造业缺少劳动力,而且高端人才也是极为缺乏。然后,作为高端人才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 调适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要懂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第二,教育就业主管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第三,社会要大力帮扶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营造好自主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
  3.2 改革大学课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要长远考虑本校的专业与市场需要的关系,而且在课程的层次,也要把内容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学生将来多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宽口径,厚基础”要成为在每个专业都贯彻的原则。
  3.3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全程化、专业化。第一,新生入学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避免因为对专业前途误解而导致在求职时产生认知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发生;第二,在校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积极准备;第三,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召开各种招聘见面会,还有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传授就业的技巧,跟踪毕业生动态,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 献:
  [1]邓丽芳,等.大学生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2]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
  [4]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寸亚亚.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调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6).

上一篇:“人以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康人生的理想策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