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适应性、自我学习、终
发布时间:2015-07-03 11:19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学习;终身学习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h动画,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终身学习的内容
时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王吉庆教授认为: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情况,他们通常不仅承担着信息学科教学的任务,还要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辅助教学中承担工作的协调人、信息系统配置方案初步的计划制订者、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学校组织开发软件的参与者、学校内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者等多重角色。因此信息学科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且要能够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且能够把这些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的软件。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1)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前瞻);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程序设计技术(问题解决与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2)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素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观;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教学观;后现代主义与信息技术课程观等。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信息技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学软硬件的管理(包括机房管理、校园网等);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监控(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学习活动的组织;对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改进等。(4)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主要是指专业学习与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主题选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过程;研究成果发布(包括论文撰写等)等。(5)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h动画,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终身学习的内容
时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王吉庆教授认为: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情况,他们通常不仅承担着信息学科教学的任务,还要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辅助教学中承担工作的协调人、信息系统配置方案初步的计划制订者、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学校组织开发软件的参与者、学校内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者等多重角色。因此信息学科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且要能够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且能够把这些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的软件。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1)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前瞻);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程序设计技术(问题解决与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2)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素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观;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教学观;后现代主义与信息技术课程观等。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信息技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学软硬件的管理(包括机房管理、校园网等);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监控(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学习活动的组织;对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改进等。(4)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主要是指专业学习与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主题选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过程;研究成果发布(包括论文撰写等)等。(5)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
下一篇:浅谈职业教育中化学实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