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3 11:22
[论文关键词]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幼师生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求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社会职业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范畴,它对职业的选择和工作的方式起一定决定作用。}1](pp.235一’36)综观国内近10年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虽屡有高师生、高职生等类似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调研,却都未将幼师生纳人研究对象域。幼师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人校时才十五六岁,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职业价值观还处于“准职业观”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研究幼师生的职业价值观,了解其职业价值观现状,对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了解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针对地对幼师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其顺利就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次调查对象为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高师)二、三、四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余份,有效问卷1127份。在问卷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个别访谈,进一步分析、归纳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征
1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动机是驱动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收人高、福利好(74.9%)、专业对口学以致用(70.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1.5%)、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2%)、人际关系协调(22.7%)、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20.4%),工作稳定清闲(16.8%)、能为幼教事业做贡献(13.5%)、晋升机会多(9.3%)、幼教工作的社会地位(7.1%)、出国机会多(2.6%)。可以看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主要呈现出重视经济收人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这表明幼师生既希望能获得有较高收人的职业,以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又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有更多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另外,能在大城市工作被学生排在了较前的位置,反映出这些学生非常渴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这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关,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仅不到10%的学生家长有一方为干部,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为工人、农民和非固定职业者。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社会贡献职业动机被学生排在了较后的位置,这说明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传统价值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已失去了往日的绝对权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2.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理想指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由于徐州幼高师从2003年起,毕业生就业一直呈现良好态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徐州、无锡、上海、南京、镇江、张家港等城市找到单位,因此许多应届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部分毕业生尚存在“天之骄子”等观念,没有看到幼教的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现象在非毕业班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设想将来从事的职业时,74.9%的学生选择收人高、福利好的单位;40.2%的学生希望幼儿园能在大城市,幼儿园在乡镇或农村的仅占4.7%;80.3%的学生愿做幼儿教师,30.5%的想做幼儿园管理者,只有3.6%的愿做保育员;;76.3%的学生希望就职于公立幼儿园,35.7%的学生希望就职于私立幼儿园,9.4%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看出,幼师的学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她们在就业上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许多幼师生不能接受在私立幼儿园就职,认为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今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3.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意愿指人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某项职业的愿望、心愿。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分配政策的变化,近年来师范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个别差异较明显,录取的新生中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川许多学生选择幼师学校并非自愿,有的是因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能立即就业,现在幼师的学生就业形势好;有的是家长观念上认为女孩子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既体面又稳定,让孩子报考幼师;有的是听从老师或亲戚朋友的建议报考了幼师。学生进人幼师后,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对其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一、二年级进行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五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样,学生的职业意愿慢慢得到确立,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也逐步有所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效问卷1127份,仅有29人(其中25人为中专阶段二、三年级学生,4人为大专阶段四年级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或不愿从事教育工作;65%的学生基本可以肯定教育职业方向;31.9%(其中20%为二、三年级学生,11.9%为四年级学生)的学生难以确定。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意愿随着年级增长呈逐步确立趋势,反映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认为自己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或者难以确定的大多是低年级学生,这说明高师院校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教育方面有些滞后,今后应该作出进一步调整。
4.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职业评价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在好坏、优劣和重要性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态度。mcpn.z}}”一’nod研究表明,当前幼师生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这一点与许多同仁研究的大学生职业评价标准是一致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功利与个性发展成为主导。具体表现是由以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人、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大城市工作、晋升、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例如本次调查中,有74.9%的人选择收人高、福利好作为职业选择首要标准。这与魏金明、陈沙麦对“福建省千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曾秀芳2006年对某地方高校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川这说明当前幼师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与以往相比,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二、教育对策建议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由于幼师生人学时年龄小,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多是在校学习期间,因而学校在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第二,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由于幼师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造成不少毕业生自我评价时对自己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情况、就业的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和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客观现实,最终导致高攀不成,低就不愿,白白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其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当前幼教市场的就业竞争形势,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选择时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
第三,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人地开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成才意识和成才途径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定位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当然,针对幼师生职业价值取向活现出的现实和具体化特征,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这是市塌经济条件下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教肩中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刚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懂得回报社会,不能取大于予,更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由于目前高师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以就业信息发布为主、个别咨询与职业指导课程相对较弱的初级发展阶段,就业指导也主要在毕业班进行,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以致部分毕业生就业中过于理想化,缺乏白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校尽快健全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培训,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在校学习的自觉性;了解自身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的择业作好充分准备;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正确估价自己;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就业决策能力和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其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每个墙体、每个角落都渗透着育人的警句名言,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再者,完善校园的舆论环境,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小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校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家庭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县区农村家庭,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思想关心甚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学校要号召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家长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与学校共同指导孩子选择职业。要求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准确定位,正确评估自己,降低期望值,确立恰当合理的期望,这是实现就业的根本前提。只要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在择业时才会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竞争中胜出的机会才会越多。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仅靠学校劝导、说服、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有效实现对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全社会应深人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倡导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创造一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氛围,引导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社会大环境好了,学校校园环境才能得以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学生职业价值观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最终确立。
[论文摘要]幼师生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求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社会职业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范畴,它对职业的选择和工作的方式起一定决定作用。}1](pp.235一’36)综观国内近10年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虽屡有高师生、高职生等类似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调研,却都未将幼师生纳人研究对象域。幼师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人校时才十五六岁,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职业价值观还处于“准职业观”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研究幼师生的职业价值观,了解其职业价值观现状,对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了解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针对地对幼师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其顺利就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次调查对象为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高师)二、三、四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余份,有效问卷1127份。在问卷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个别访谈,进一步分析、归纳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征
1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动机是驱动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收人高、福利好(74.9%)、专业对口学以致用(70.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1.5%)、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2%)、人际关系协调(22.7%)、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20.4%),工作稳定清闲(16.8%)、能为幼教事业做贡献(13.5%)、晋升机会多(9.3%)、幼教工作的社会地位(7.1%)、出国机会多(2.6%)。可以看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主要呈现出重视经济收人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这表明幼师生既希望能获得有较高收人的职业,以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又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有更多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另外,能在大城市工作被学生排在了较前的位置,反映出这些学生非常渴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这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关,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仅不到10%的学生家长有一方为干部,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为工人、农民和非固定职业者。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社会贡献职业动机被学生排在了较后的位置,这说明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传统价值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已失去了往日的绝对权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2.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理想指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由于徐州幼高师从2003年起,毕业生就业一直呈现良好态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徐州、无锡、上海、南京、镇江、张家港等城市找到单位,因此许多应届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部分毕业生尚存在“天之骄子”等观念,没有看到幼教的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现象在非毕业班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设想将来从事的职业时,74.9%的学生选择收人高、福利好的单位;40.2%的学生希望幼儿园能在大城市,幼儿园在乡镇或农村的仅占4.7%;80.3%的学生愿做幼儿教师,30.5%的想做幼儿园管理者,只有3.6%的愿做保育员;;76.3%的学生希望就职于公立幼儿园,35.7%的学生希望就职于私立幼儿园,9.4%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看出,幼师的学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她们在就业上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许多幼师生不能接受在私立幼儿园就职,认为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今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3.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意愿指人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某项职业的愿望、心愿。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分配政策的变化,近年来师范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个别差异较明显,录取的新生中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川许多学生选择幼师学校并非自愿,有的是因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能立即就业,现在幼师的学生就业形势好;有的是家长观念上认为女孩子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既体面又稳定,让孩子报考幼师;有的是听从老师或亲戚朋友的建议报考了幼师。学生进人幼师后,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对其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一、二年级进行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五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样,学生的职业意愿慢慢得到确立,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也逐步有所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效问卷1127份,仅有29人(其中25人为中专阶段二、三年级学生,4人为大专阶段四年级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或不愿从事教育工作;65%的学生基本可以肯定教育职业方向;31.9%(其中20%为二、三年级学生,11.9%为四年级学生)的学生难以确定。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意愿随着年级增长呈逐步确立趋势,反映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认为自己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或者难以确定的大多是低年级学生,这说明高师院校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教育方面有些滞后,今后应该作出进一步调整。
4.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职业评价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在好坏、优劣和重要性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态度。mcpn.z}}”一’nod研究表明,当前幼师生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这一点与许多同仁研究的大学生职业评价标准是一致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功利与个性发展成为主导。具体表现是由以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人、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大城市工作、晋升、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例如本次调查中,有74.9%的人选择收人高、福利好作为职业选择首要标准。这与魏金明、陈沙麦对“福建省千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曾秀芳2006年对某地方高校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川这说明当前幼师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与以往相比,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二、教育对策建议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由于幼师生人学时年龄小,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多是在校学习期间,因而学校在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第一,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许多学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并非自愿,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就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了。因而,建议学校在学生人校后重点进行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教育的基础上,一年级下学期就要进行幼教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育人”,由此决定了其职业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收人不可能与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相一致。因而,要求学生抛弃功利主义,具有忍耐清贫的意志,在职业选择卜正确处理个人待遇、地位与乐干奉献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看待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绝不能置人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
第二,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由于幼师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造成不少毕业生自我评价时对自己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情况、就业的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和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客观现实,最终导致高攀不成,低就不愿,白白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其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当前幼教市场的就业竞争形势,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选择时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
第三,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人地开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成才意识和成才途径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定位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当然,针对幼师生职业价值取向活现出的现实和具体化特征,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这是市塌经济条件下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教肩中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刚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懂得回报社会,不能取大于予,更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由于目前高师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以就业信息发布为主、个别咨询与职业指导课程相对较弱的初级发展阶段,就业指导也主要在毕业班进行,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以致部分毕业生就业中过于理想化,缺乏白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校尽快健全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培训,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在校学习的自觉性;了解自身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的择业作好充分准备;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正确估价自己;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就业决策能力和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其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每个墙体、每个角落都渗透着育人的警句名言,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再者,完善校园的舆论环境,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小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校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家庭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县区农村家庭,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思想关心甚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学校要号召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家长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与学校共同指导孩子选择职业。要求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准确定位,正确评估自己,降低期望值,确立恰当合理的期望,这是实现就业的根本前提。只要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在择业时才会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竞争中胜出的机会才会越多。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仅靠学校劝导、说服、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有效实现对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全社会应深人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倡导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创造一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氛围,引导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社会大环境好了,学校校园环境才能得以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学生职业价值观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最终确立。
下一篇:中职统计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