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在电子技能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电感”

发布时间:2015-07-03 11:22
摘要:意识决定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电的感知,让学生从意识层面上熟悉电,操作时落“笔”就会有神,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流程里浸泡,意识就会由此而生,“电感”就会培养成功。
  关键词:意识;感知;电路;切换;技能;训练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习外语要有语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学习电子技术(技能)就要对电有所感知,即要有“电感”。狭义地讲“电感”是指学生对电的感觉,对电的敏感性,是将对电的感知升华成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从而使对电的控制和处理达到能灵活运用的层次。
  在电子技能实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电路原理图和pcb(印制电路板)图不尽理解,导致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敢用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操作。终归到底,他们除了理论知识的欠缺外,更多的是“电感”不够强,对电的感知还没有升华到意识层面。所以,电子技能实训,不仅仅是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该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电感”。
  一、设“缺陷”电路板,培养学生对电路中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
  本文所涉电子技能实训的实训电路板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时,故意把原理图中的某一个元件“漏”掉,不设计进pcb板中。那么,在实训中,学生就要在pcb板上把这个漏掉的元件“补”回去。怎么补呢,那就要细看电路原理图,明确这个元件的两个脚是和哪些元件连接的,再在pcb板上找到相应的元件,确定要补的这个元件能在电路板上最近的两个点上“补”回去。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这个元件的其中一个脚和哪个元件的脚相接(假设这点为a点),这个元件的另一个脚与另一个元件相接(假设这一点为b点),如果ab两点相隔太远,元件补上去后就会影响电气安全和美观,这样,同学们就要沿a、b两点的同电位点去寻找两者最近的点,在最近的两点上补回这个元件。在寻找同电位点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同一条导线上的点因为电位相同,所以可以互相代替,以后在操作中如果要测量某一点的电量,就可以找最方便测量的同电位点来测量了。
  在电子技能实训中,经常会遇到寻找同电位点的操作。比如检查电路板中某一个元件是否装错、检查电路板覆铜是不是断路、电路板中的覆铜脱落后怎样补救等等,都要求学生对电路中的同电位点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设计这一项操作能在学生寻找最近的ab两点的过程中提高对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进而在“电感”方面也意识到“电”在同一条导线中以相同的形式存在,取用的时候可以在同电位点上任意取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
  二、设信号追踪练习,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对电的感知
  在学生把电路装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调试了。调试的过程可以是检查自己所装的电路板能不能正常工作,也可以是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进行检修。设信号追踪练习,不但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两个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原理图-pcb图的切换,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信号通道进行了解和对信号进行跟踪,达到熟悉电路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的目的。
  首先,学生把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调好,输入到自己做的电路中,再用示波器ch1监示输入端的信号状态,用ch2从信号输入端开始追踪,一直到信号的输出端。其中经过的各测试点由老师从原理图中画出,各测试点的信号形状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讨论过程就是对原理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原理图上的各测试点,在电路板上找到相应的点进行信号追踪,追踪到哪一个点上信号没有或和讨论的结论不同时,再分析原因(第三点着重论述)。学生在追踪信号时,不断从原理图上去获得测试点的信息,又不断在电路板上寻找相应的点,还要判断各点的波形是不是正常,动手又动脑,对电信号的走向和变化不断被感知,对电的感觉不断被强化,对电信号的控制和处理也不再觉得神秘,从而在意识层面熟悉了电。

  三、设故障检修思路追踪,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如上所述,学生在追踪电信号时,如果遇到故障点,就要进行故障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经思考就跑来问老师,希望老师给答案,而老师给答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学生不能提供分析思路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予以回答,“强迫”学生动脑,“强迫”学生去找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而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理论知识,当问及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也能答得出来,但是一到电路板上,一到实际操作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往往就不会用、不敢用了。为什么不会用、不敢用,究其原因,还是“电感”不强,导致理论的不通造成的。
  流程图培养学生大胆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大胆地更换电子元件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的意识,学生的“电感”由此得到升华,只要理论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电器方面的维修往往能触类旁通,这就是“电感”!
  以往的电子技能实训,多是重技能、轻理论,学生装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小制作作品,大都是一装就能成功的小制作,对于成功后的作品,一般都不会再去深入了解电路结构和电路原理,在高成本的支出后,学生炼就的只是选取元件、插件、焊接的技能,而对电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缺少锻炼,更重要的是缺少理论的应用。而选择复杂一点的电路(最好是不容易成功的分立元件电路)给学生制作,在经过以上三步曲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电感”能够得到培养,就像学习音乐一样,有了乐感,作曲和演唱都能捕捉到神韵;学习美术,有了美感,就能落笔有神,学习英语,有了语感,就能出口成章,这些意识层面的感知,有时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要培养这些意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浸泡才能有所感知的,但在电子技术(技能)方面,大量的练习从时间上和成本上都很难满足,那么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一块涵盖了电子技术多数理论知识的电路板做得滚瓜烂熟的话,既培养了技能、加深了理论,又培养了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电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余凯,吴鸣山,项绮明.电子产品制作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4-193.
  [2]王峻峰.电子制作的经验与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9-231.
  [3]李昆.电子技术基础[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刘世钧.电子基本技能[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78.

上一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