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性高校本科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03 11:23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取向;地方性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取向作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选取地方性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部分同学进行深度访谈,通过spss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2)不同专业性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3)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
一、引言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凌文辁则强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虽然,学界对于职业价值观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进行职业选择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综合先前研究者的观点和职业价值观的实质,本文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逐渐显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本科生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他们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更好地预测未来大学生的职业行为选择,便于科学地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行为取向的预测和管理。
而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则更加有一种紧迫感,没有重点学校的优势,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专业特长的优势,在社会认可度上也比较低。这个群体是如何适应社会的,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文在《吉林省体育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所编制的本科毕业生择业取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该问卷采用内容效度检验法,制定《专家调查问卷》,经过2轮专家咨询,针对每项指标的合适程度请专家做出判断,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认定率均在85%以上,表明问卷内容是有效的。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22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为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地向两极转化,本研究采用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各种因素负荷进行转化,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5水平以上的进行归类,把22个原始变量归类在7个主因子上。分类为经济取向、工作环境取向、劳保稳定取向、个人发展取向、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取向和地域取向。采用利克特量表法,对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按5级评分法赋予分值,等级依次是优先考虑、考虑、无所谓、不太考虑、完全不考虑,它们的分数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合计为22道题。即在某个题目上得分越低,则表明被试在选择职业时,越重视该维度。
2.被试选择
以重庆文理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别抽取了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是法政系、中文系等十个科系,共计200人,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63人,女生13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23人,来自城市的74人;独生子女105人,非独生子女92人;文科专业学生57人,理科专业学生80人,艺体类专业学生60人。
三、结果与分析
1. 7个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对197位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7个因素的平均数介于1.7530—2.5533之间,标准差介于0.49476—0.90620之间,大部分得分都小于中数2.5。其中,经济取向的平均和标准差均最小,表明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
家庭取向的平均数最大(m为2.5533),标准差次大(sd为0.89411)。表明当代大学生相对不重视和家人在一起,选择职业时不是很在意父母的意愿等。而标准差最大的是个人兴趣取向(sd为0.90620),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兴趣在职业生涯中的看法颇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大学生评价最低的项目(家庭取向),其平均分数也为2.553,从5点量表中可以看出其位置仍然在“一般”以上,说明问卷中涉及的7个因素在大学生择业时都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2.不同被试者在职业价值观7个维度上的得分分析
研究者从被试者的专业性质(文科、理科和艺术类)、性别、生源地(农村、城市)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几个角度探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职业价值观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不同专业性质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f=3.28,p<.05),经事后检验发现,主要差异在于理科专业和艺体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上存在不同(f=3.86,p<.05)。理科专业的毕业生(m=1.98,sd=0.654)相对艺体专业的毕业生(m:2.25,sd=0.698),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要多一些。而在经济取向、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地域取向等6个维度均差异不显著。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经济取向、工作环境、劳保稳定、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地域取向等6个维度均差异不显著,仅在个人发展维度差异显著(t=一2.967,p<.01),经事后检验发现,男生的得分(m=1.9048,sd=0.578)低于女生的得分(m=2.1716,sd=0.601),说明男生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更加在乎自己是否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绩。
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t=一2.231,p<.05)。来自农村的毕业生(m=2.138,sd=0.879)比较少考虑单位所在的城市和地区,单位的规模和名气,而来自城市的毕业生(m=1.864,sd=0.830)则会比较多的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
四、讨论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很多,本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有无不同之处。经数据统计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本研究的数据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对经济取向的优先考虑,不受被试个体变量的影响,即无论身处何种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专业性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都很看重工作所能提供的经济保障。
这一结论与贾金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解释相同: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逐渐从权力崇拜向金钱崇拜转化。这与当代价值取向相关,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动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更注重现实,普遍追求高收入。
然而,李智刚、李海涛等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大学生“非常重视”工作中“晋升发展的机会”,更关心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干”以及“有没有培训机会”,其次才是“收入状况”和“住房等福利待遇”。孟续铎对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看重工作的人文环境和自我在其中的发展前景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不看重声望地位等虚名,也不在乎工作的硬件环境和工作的压力及稳定安全。经济报酬在众多因素中排名第五,属于中等偏后。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看似背道而驰,实际却正体现出了本研究被试群体的特殊性。
后两个研究的被试群体是北京学校或有一定校史的高等学校,占据了地理或人文优势,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高,无论是工作信息的占有量和工作机会的获得率都远远高于地方性新建本科学院的学生,因此他们选择工作时比较“理想化”,更愿意从长计议。比如,他们“非常重视”工作中“晋升发展的机会”,更关心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干”以及“培训”机会,其次才是“收入状况”和“住房等福利待遇”。
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多都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生涯之路,那么第一步找到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工作岗位很重要。因此,经济因素排在职业价值观的首位,并且不同群体的个体差异很小。郑伦仁和窦继平的研究也证明: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放低了对待遇的要求,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一个饭碗,然而并不等于他们不在意待遇的高低,对于社会认同感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反而只有通过工资的多少才能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对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在本研究中的得分仅次于经济取向,同时呈现出男生比女生更注重个人发展取向。这与当今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趋势相一致。
大学生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充分展示,自己是否真正地实现价值。吴谅谅、李宝仙等学者在对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期望最突出的—项是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握:文辁,方俐洛,白利刚等人也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如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看重虚名,而更注重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oi—lingsiu指出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个体只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面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困难,否则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及社会适应问题,我们应该把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及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观点传递给学生。
三是外在因素是职业价值取向的组成部分
在本研究中工作环境、劳保稳定、家庭取向和地域取向被统称为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专业和艺体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上存在不同。理科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艺体专业的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要多一些。独生子女和城市生源的毕业生更在意工作的地域取向。
10年来,社会声望和地位以及工作本身的环境、强度和安全稳定性等,一直是大学生最不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一致性特点。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对工作本身的性质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无论体力还是脑力都比较充沛,并且又有很大更换工作的可能,因此他们并不在乎工作环境与职业稳定等因素。
职业价值观的经济取向、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和外在因素是相统一的。正如金盛华所提出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和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分别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不同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会导致相同或不同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本研究则是从手段性价值观人手,自下而上地探讨学生的目的性价值观。希望促成学生从手段性价值观向目的性价值观转变。这点应特别引起心理辅导中心、就业办公室等部门的重视,做好相关工作,帮助毕业生顺利迈人社会。
五、结语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
2.不同专业性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
3.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取向作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选取地方性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部分同学进行深度访谈,通过spss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2)不同专业性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3)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
一、引言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凌文辁则强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虽然,学界对于职业价值观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进行职业选择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综合先前研究者的观点和职业价值观的实质,本文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逐渐显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本科生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他们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更好地预测未来大学生的职业行为选择,便于科学地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行为取向的预测和管理。
而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则更加有一种紧迫感,没有重点学校的优势,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专业特长的优势,在社会认可度上也比较低。这个群体是如何适应社会的,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文在《吉林省体育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所编制的本科毕业生择业取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该问卷采用内容效度检验法,制定《专家调查问卷》,经过2轮专家咨询,针对每项指标的合适程度请专家做出判断,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认定率均在85%以上,表明问卷内容是有效的。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22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为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地向两极转化,本研究采用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各种因素负荷进行转化,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5水平以上的进行归类,把22个原始变量归类在7个主因子上。分类为经济取向、工作环境取向、劳保稳定取向、个人发展取向、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取向和地域取向。采用利克特量表法,对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按5级评分法赋予分值,等级依次是优先考虑、考虑、无所谓、不太考虑、完全不考虑,它们的分数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合计为22道题。即在某个题目上得分越低,则表明被试在选择职业时,越重视该维度。
2.被试选择
以重庆文理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别抽取了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是法政系、中文系等十个科系,共计200人,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63人,女生13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23人,来自城市的74人;独生子女105人,非独生子女92人;文科专业学生57人,理科专业学生80人,艺体类专业学生60人。
三、结果与分析
1. 7个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对197位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7个因素的平均数介于1.7530—2.5533之间,标准差介于0.49476—0.90620之间,大部分得分都小于中数2.5。其中,经济取向的平均和标准差均最小,表明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
家庭取向的平均数最大(m为2.5533),标准差次大(sd为0.89411)。表明当代大学生相对不重视和家人在一起,选择职业时不是很在意父母的意愿等。而标准差最大的是个人兴趣取向(sd为0.90620),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兴趣在职业生涯中的看法颇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大学生评价最低的项目(家庭取向),其平均分数也为2.553,从5点量表中可以看出其位置仍然在“一般”以上,说明问卷中涉及的7个因素在大学生择业时都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2.不同被试者在职业价值观7个维度上的得分分析
研究者从被试者的专业性质(文科、理科和艺术类)、性别、生源地(农村、城市)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几个角度探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职业价值观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不同专业性质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f=3.28,p<.05),经事后检验发现,主要差异在于理科专业和艺体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上存在不同(f=3.86,p<.05)。理科专业的毕业生(m=1.98,sd=0.654)相对艺体专业的毕业生(m:2.25,sd=0.698),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要多一些。而在经济取向、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地域取向等6个维度均差异不显著。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经济取向、工作环境、劳保稳定、家庭取向、个人兴趣、地域取向等6个维度均差异不显著,仅在个人发展维度差异显著(t=一2.967,p<.01),经事后检验发现,男生的得分(m=1.9048,sd=0.578)低于女生的得分(m=2.1716,sd=0.601),说明男生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更加在乎自己是否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绩。
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t=一2.231,p<.05)。来自农村的毕业生(m=2.138,sd=0.879)比较少考虑单位所在的城市和地区,单位的规模和名气,而来自城市的毕业生(m=1.864,sd=0.830)则会比较多的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
毕业生是否是独生子女对职业价值观影响不大,只是独生子女(m=1.847,sd=0.820)比非独生子女(m=2.250,sd=0.876)更在意工作的地域取向(f=一3.440,p<.01)。
四、讨论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很多,本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有无不同之处。经数据统计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本研究的数据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对经济取向的优先考虑,不受被试个体变量的影响,即无论身处何种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专业性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都很看重工作所能提供的经济保障。
这一结论与贾金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解释相同: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逐渐从权力崇拜向金钱崇拜转化。这与当代价值取向相关,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动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更注重现实,普遍追求高收入。
然而,李智刚、李海涛等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大学生“非常重视”工作中“晋升发展的机会”,更关心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干”以及“有没有培训机会”,其次才是“收入状况”和“住房等福利待遇”。孟续铎对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看重工作的人文环境和自我在其中的发展前景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不看重声望地位等虚名,也不在乎工作的硬件环境和工作的压力及稳定安全。经济报酬在众多因素中排名第五,属于中等偏后。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看似背道而驰,实际却正体现出了本研究被试群体的特殊性。
后两个研究的被试群体是北京学校或有一定校史的高等学校,占据了地理或人文优势,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高,无论是工作信息的占有量和工作机会的获得率都远远高于地方性新建本科学院的学生,因此他们选择工作时比较“理想化”,更愿意从长计议。比如,他们“非常重视”工作中“晋升发展的机会”,更关心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干”以及“培训”机会,其次才是“收入状况”和“住房等福利待遇”。
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多都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生涯之路,那么第一步找到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工作岗位很重要。因此,经济因素排在职业价值观的首位,并且不同群体的个体差异很小。郑伦仁和窦继平的研究也证明: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放低了对待遇的要求,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一个饭碗,然而并不等于他们不在意待遇的高低,对于社会认同感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反而只有通过工资的多少才能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对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在本研究中的得分仅次于经济取向,同时呈现出男生比女生更注重个人发展取向。这与当今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趋势相一致。
大学生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充分展示,自己是否真正地实现价值。吴谅谅、李宝仙等学者在对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期望最突出的—项是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握:文辁,方俐洛,白利刚等人也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如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看重虚名,而更注重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oi—lingsiu指出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个体只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面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困难,否则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及社会适应问题,我们应该把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及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观点传递给学生。
三是外在因素是职业价值取向的组成部分
在本研究中工作环境、劳保稳定、家庭取向和地域取向被统称为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专业和艺体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上存在不同。理科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艺体专业的毕业生,对劳保稳定因素的考虑要多一些。独生子女和城市生源的毕业生更在意工作的地域取向。
10年来,社会声望和地位以及工作本身的环境、强度和安全稳定性等,一直是大学生最不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一致性特点。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对工作本身的性质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无论体力还是脑力都比较充沛,并且又有很大更换工作的可能,因此他们并不在乎工作环境与职业稳定等因素。
职业价值观的经济取向、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和外在因素是相统一的。正如金盛华所提出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和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分别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不同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会导致相同或不同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本研究则是从手段性价值观人手,自下而上地探讨学生的目的性价值观。希望促成学生从手段性价值观向目的性价值观转变。这点应特别引起心理辅导中心、就业办公室等部门的重视,做好相关工作,帮助毕业生顺利迈人社会。
五、结语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间差异很小。
2.不同专业性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
3.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
上一篇: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下一篇:浅谈当代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