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探索路径创新

发布时间:2015-12-16 15:38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的任务,为使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除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切实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通用能力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探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修订考核方式,对通用能力培养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尽管各国对通用能力的表述和所包含的基本能力认识有所差别,但人们对通用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已取得共识,即通用能力强调的不是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岗位群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整合性。

  一、高职院校开设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产品、技术、服务的不断涌现,职业的快速变更成为就业的新趋势。根据专家学者的预计,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50年后现存的大多数职业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难以预知的职业。[1]为此,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快速适应并胜任新岗位、新任务和新环境的能力,即所谓的通用能力。

  鉴于通用能力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国纷纷把通用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应用。我国对通用能力的研究在前期借鉴他国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从目前的报道来看,通用能力的培养渠道包括课程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中,课程渗透因为体系完善、师资健全、便于实施等特点成为培养通用能力的最主要渠道。有高校将通用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有高校开发专门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通用能力进行集中培养,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关冬梅、曾观红等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开发了《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课程[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张平、刘升忠等开发了通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强调在模拟职场环境中促进学生通用能力形成[3]。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独立的通用能力培养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探索和构建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实现学生通用能力的提高、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基本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实现学生通用能力提高的培养目标,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通用能力培养途径,我校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在“青马工程”培训班中开设了通用能力专项培训,通过培训有效促进了受培训学生通用能力的提升。鉴于通用能力专项培训的良好效果,我校在大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了《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下面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介绍课程的实践情况。

  (一)制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麦克思基本能力理论,员工具有理解与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5种能力,这5种能力又细分为35种基本工作能力。为从这35种基本工作能力中筛选得到我校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我们选取《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1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对我校主要专业所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得到了对我校学生发展重要度最高的五项能力。这五项能力分别是自我规划、时间管理、沟通能力、融入组织、团队建设。以这五项能力为基础,我们设计了《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了具体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表1)。

  表1 《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目标

  (二)改进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入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包括案例引入、分组讨论、意见阐述、概括总结等环节。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高品质案例的选取,传统的案例以文字形式为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频材料逐渐成为案例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本课程“自我规划”教学模块中,教师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某作品”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自身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模拟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情境中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经过反复行为体验获得能力提升的过程。角色扮演法强调的是自主参与和自由发挥,可以真实反映出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的能力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力培养和考核手段。以“与人沟通”教学模块为例,在此教学模块中,教师设计了“学生会招新”模拟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学生会干部、学生会干事、普通学生等角色,即兴在课堂上模拟干事招聘过程。这个过程是校园中常见的一个情境,课堂环境下的情境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重构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融入组织、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选取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设置、制订方案、知识学习、实施方案、成果评估和考核等环节。任务驱动法是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时间管理”教学模块,教师向学生布置“制定活动跟踪表”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分工,带着各自的任务主动查找和学习活动跟踪表相关知识,利用掌握的知识共同完成活动跟踪表并将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师生根据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评 定学生的课堂成绩。任务驱动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问题处理、团队协作能力。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较均匀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某个话题阐述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获得大量构思,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头脑风暴法作为激励集体创新思维的一种常用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以本课程“融入组织”教学模块为例,小组成员针对“鸡为什么不能上飞”话题,表明各自的观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形成创新性的想法。这种天马行空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进取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通用能力课程考核体系

  能力的培养具有隐蔽性和过程性,考查标准难以量化,不能单凭试卷来评定。为此,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按照能力养成的特点,建立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以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表现情况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过程性考核”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终结性考核”主要指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认证的通用管理能力水平等级考试,通过考试并获得等级证书的学生可获得“终结性考核”加分。

  三、小 结

  目前,《通用能力培养》课程已经成为我校素质育人体系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调查问卷显示,《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好评率为92%,90%以上受培训学生认为自己在自我认知、口头语言沟通、与人合作、融入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通用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需要继续探索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通用能力育人体系,从而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立艳.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估模式[J].职业时空,2006,(7):44-45.

  [2] 关冬梅,曾观红.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82-84.

  [3] 张平,刘升忠.高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

  [J].职教论坛,2012,(12):60-63.

上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法思考

下一篇: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分析及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