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教育。目前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一、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贯彻落实,地方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人,招生数达313.4万人,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2]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对职业院校而言,主要是解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三大问题;对企业而言,主要是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三大问题。职业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市场是职业教育院校“产品”的接受者、检验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
三、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1.订单式。[3]“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在学校得到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实行工学交替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模式,合作企业为该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交替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该模式主要注重人才的过程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效、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要适当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教学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建立师徒导师制度,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和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4.“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还没有完全毕业,大部分主要专业课程都已经修完,由于就业机会难得或企业急需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正式员工开始工作和锻炼,直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该模式一般要求在顶岗实习之前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基础专项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综合实务能力,在校内可以进行以真实的专业技能为载体的模拟仿真综合实训;第三阶段培养学生顶岗能力,可以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进行。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即能顶岗的要求。该模式要求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与企业内部自己的员工同等看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产学合作式。“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6.校企互动式。“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合作模式。
四、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士广泛的肯定。但目前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理论研讨已比较深入,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但总体来看,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和制约校企合作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职业院校自身的问题。[4]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职业院校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长期封闭办学的惯性思维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顾虑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被打乱,顾虑办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顾虑学校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甚至顾虑与企业的关系不好处理等等。学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不能及时反应企业要求,教学的规范性和企业要求的快速反应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教师队伍有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上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缺乏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职业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在校企合作方面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特别是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扩大学校的影响,寻求与企业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是职业院校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
2.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未能真正调动起来。[5]“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还未发育成熟,多数企业在资本积累和生存发展中还处于爬坡阶段,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前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秩序,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存在,企业无需承担人才培养成本即可直接获得劳动力供给,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和“共赢”还未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3.政府的职能还不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机制的真正形成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近几年,我国政府为促进校企合作制度的形成尽管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多数属于倡导和鼓励方面的行政条文,执行起来弹性较大,还缺少法律层面上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要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硬性规定还持谨慎态度。在这种状况下,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和互动。
六、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实行校企合作,能使职业教育紧贴市场需求,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因此,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对各地及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要加以总结和提升,对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要加强对有关校企合作理论的梳理、辨析,特别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研究,努力形成比较系统的校企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更新校企合作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校企合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职业院校要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从为经济建设培养适用性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企业要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加深对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把与职业院校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战略措施来抓。要拓展合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思路,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拓展合作领域,由浅层次合作到全方位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目前,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即职业教育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这种形式可以面向社会,培养、培训的内容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达到“零距离”上岗。以上两种方式都要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6],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如,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企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践课教学等。要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共享办学效益;也可以共同研发产品。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深层次形式的合作,推动职业院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要在校企合作中有所作为,要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校企合作。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职业院校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的股份制企业予以税收优惠;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求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要有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政府还要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如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校企合作论坛等。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践证明,成功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单向的援助或过分依赖往往不能稳定和持久,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校企合作理念,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足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实力和魅力,主动地、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服务。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校
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法规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给职业院校以强有力的扶持。
参考文献:
[1] 普星.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222.
[2] 周龙军.“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36-138.
[3] 王晶.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126-127.
[4] 梁煜锟.校企深层次合作办学刍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5-17.
[5]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51-55.
[6] 肖利平.关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