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下的生本教育应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下,高职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呼声中,我们该如何正视传统与创新的对接,在仍然以考试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改革,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运用,是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1.生本教育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目标与动力
现在的高职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远非以往任何时候所能比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更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往往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以我所在的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录取学生为专科第三批次,录取分数线仅为220分。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文化素养不高,如果按照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理论。自2009年起,我院尝试开展“智能化生本教学”的改革,4年以来我们从最初的盲目模仿,到后来的反复研究调整,再到现在的初步成型,给学院带来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此,可以看出生本教育可以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的目标和动力。
2.生本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现的途径与保障
生本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它的主要思想表现在:(1)人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2)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内在动力。(3)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使人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4)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生本教育理论在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结合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自身新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院尝试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下面我结合自身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谈一点自身的思考与感悟:
1.生本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
关注学生个体比关注书本重要。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本真:用心“读”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充分尊重和充分依靠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否有优异的成绩。相反的,实践证明,往往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是中间力量。成绩优异的学生通常充当智囊团的角色,为为团队出谋划策,成绩落后的学生充当助手,在小组里面担任协调员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整个课堂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我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最后的,入学以后表现出“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作为小组的记分员,他的细心和认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团队里,他明白没有被抛弃,他很重要。后来,我因为他在组里的优秀表现,把收发语文练字本这个工作交给他,没想到他的自信心被逐步的激发出来,不只是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额外为班里制定了一套详尽的练字批改规则,规则制定的十分细致和全面,很多细节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同学们也因此十分佩服他,从此之后,他变得阳光、开朗,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生本教育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多的潜能被激发出来,
2.生本教育是面向社会选拔的探究能力教育。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生本教学的专家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很多时候,教师还是以权威者自居,受“师本”根深蒂固的影响,固执地专注于知识点的全面,恨不能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所知全部倾注给学生,这也是教师的本能。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命令,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3.生本教育是面向教师专业提升的双向教育。
一种改革的背后是无数个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钻研与思索。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带来对教育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带来对实施改革的精心部署和调整。参加工作这最初的几年,我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压力和成长。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初出茅庐,很多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个时候,“拿来主义”会更简单有效。我们却艰难的走着一条改革之路。但正是因为这些“困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小组合作的高效、如何对小组合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保持学生对生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命制合适的前置学案等等……一路走来,我们在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中成长着,我们感谢改革,它不仅带来课堂的高效,更促进了我们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改革不是笔走龙蛇的一蹴而就,而应该是画龙点睛的恰到好处。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正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着。
参考文献
[1] 叶萍.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1.
[2] 刘荣飞.论生本管理的内涵与实施[J].交通职业教育,2009
[3] 詹茂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 阎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