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提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5-12-16 15:40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于百家争鸣的解释我们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探讨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落实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以下举措我们探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电子类人才培养体制,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有利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灵活性,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提供接口。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融合,共同提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实施载体如图1所示。

  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鉴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种载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我们常用的载体是企业横向课题,创新训练项目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如技能竞赛、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和研究性课程等,这些环节已经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设了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该课程面向二年级以上学生,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应用”和“实践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学习绩效评价为评价原则。国家在“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加深了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在学期的安排上,第1、2学期,以职业基础教育为主,地点主要放在在学校,以老师教学为主,企业讲座为辅。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普适性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积累。第3学期和第4学期,由老师带队到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学生完成了到企业员工的身份的初步转变。期间以实习性的工作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老师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请企业的基层、中层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相应培训,使学生对团队合作、沟通技巧、职业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第5学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第6学期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专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环节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共赢。

  三、过硬的电子类“混编”教学团队,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发挥省教学团队和省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并结合本学院所拥有的省级工程中心,聘任企业专家为我们的师资,同时我们的师资有效地融入企业的课题开发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实现了师资有效双向流动。学校注重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的接轨,2007年起与澳大利亚启思盟学院合作办学,主要的合作课题是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至今已经有四届毕业生,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企业反映良好。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互派教师,交流职教理念,我们的年青教师也学习并消化了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理念。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科研鼓励政策也使得教师乐于承接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但更新了技术,更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的前沿理念与企业的实施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金量、竞争力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项目管理,我们的教师的结合实际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新了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来自企业教师的授课,往往伴随较浓的职业氛围。这些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其工作作风,处事态度,思维方式,以致一言一行,都带有明显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风格。通过与这些教师接触,听他们讲课,指导实习、设计,学生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工程技术型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这对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大有裨益。

  四、应用与心得

  在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标准,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将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使得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把学校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将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技能竞赛、研究性课程等纳入专业拓展课程,完善实施制度和管理办法,发挥长效机制,递进式完成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各自与企业有了密切联系,有多位老师加入苏州电子学会,每个专业都 有企业的人员加盟做兼职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在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车美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2]祁春清,索迹,陈伟元.深化产学研合作,多渠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4).

  [3]冉嘉洛.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第一作者简介:祁春清(1973.2-),女,辽宁省辽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子、自动控制、光伏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上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职业策

下一篇: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