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发挥表象在中职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有效
表象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常常被理解为"表面现象"。物理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过,但在现时并不直接感知的那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的感性映像,它是人们过去对物理现象的反映在头脑中所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在人的物理学习中恢复或再现的时候,就成为物理表象,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的间接和概况的反映。
物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直观性是指物理表象中重现的物理事物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生动逼真性,与客观事物本身相似。概况性是指物理表象所包含的内容,比知觉跟具有一般性,它是具体事物的主要形象和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综合结果。概况性的表象虽然是感知后的结果,对事物概括化了的形象,在表象中事物的许多细节被省略了,放映的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如头脑中浮现出"平抛运动"的表象,很难说是哪一个物体的运动形象,而是所有做平抛运动物体共同具有的特征。
物理形象思维从物理表象开始,表象是物理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正确的物理表象,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形象思维,很多物理问题将解决不了。因此,物理表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利用物理表象好好发挥它的作用。
一、发挥想象,让表象成为学习物理规律的支撑
规律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描述。在物理教学中,规律的得出通常遵循这样的模式:演示实验--得出规律。这种简单纯粹的二元模式基于教学常规常常被理解为是合理的,但有时未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例,按照一般教学是教师先演示"斜面实验",然后推理得出相应规律。但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很多学生还是认为这一定律很难理解,难以接受,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该定律的内容的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于"不受力的物体"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一定律事实上描述的是一种不客观存在的情形,是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如果只是在口头上强调它是一条理想定律,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于是笔者尝试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帮学生建立想象表象: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没有任何物体的空间里,对一只小球轻轻吹一口气,这个小球就一直向前做直线运动,速度不变,且永远向前、向前……这一效果非常好,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描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像在描述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样。当熟练之后,学生即可利用表象解决相关问题,直到利用直觉解决问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的想象力相对比较丰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并掌握的规律而言,不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为规律的学习提供表象支撑实在是可惜。
二、运用联想,让表象成为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石
概念是指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和抽象的反映。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石,但概念教学显然又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文字表述直接告诉学生。
以"力臂"为例,在杠杆的五要素当中,这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最陌生,因此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自制一个简易杠杆,一端用蓝色绳子拉着,另一端吊一重物,再从支点处引一根红色的绳子(用来表示力臂)。然后,多次改变力(蓝色绳子)的方向,让学生用红色绳子表示相应的力臂。这样,力臂就不只是黑板上的线条,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对象--红色的绳子。演示完后,再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图形构思力臂的画法--构思的过程就是建立表象的过程。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好于纯粹根据力臂定义画力臂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描述物理概念的语言自身就具有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的作用,即言语自身具有表象性。如感应电流产生条件"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中的切割一词,学生一看到 "切割"就能在大脑中出现导体与磁感线相互作用的图景,我们很难寻找到另一个能代替"切割"且能起到如此明显作用的词语。
三、运用思维,让表象成为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解决练习题往往是他们的问题所在,练习题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在练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强调解题的思路或者技巧,并通过重复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解题。一般少有从心理学角度对解题思路或技巧进行解读及阐释的情形。
一次,在讲完《力》这一章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一重100N木箱从倾角为30度的斜面迅速下滑,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大小。按照我的想法这道题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没有难度,可事实上仅从教师个人的感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判断常常过于主观,结果往往与事实相距甚远。此时班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结果;另有部分学生则呈现出百思不得其解的状态。当我画出图形解答之后,他们又普遍觉得这道题目很简单。
原因很简单,会的同学在画图的过程,正是将自己的想象表象转换为图形的过程,而刚才认真听讲的学也正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自己努力构建表象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建立了适合的表象,问题解决便有了恰当的平台,困难便化解了。
在解决问题时候要让学生养成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利用思维力建立合理的想象表象,从而为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平台。
作者简介:王玲玲,女,河南郑州人,物理硕士,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从事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