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方
本文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0期,仅供参考,切勿用作商业用途。欢迎进入学术参考网www.lw881.com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
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6.
[3]吴言.师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