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电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8 10:46

 1项目研究的背景

  2000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并明确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融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岗能力、应变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由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德国的 “双元制” 、奥地利“模拟公司”、 荷兰职业教育CBL体系、新加坡“教学企业、教学工厂”等陆续引入我国的职业教育,并选派大批人员到德国、新加坡等国培训学习,期望借助企业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资金、技术装备、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来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正常运转。

  实践证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由于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而不能生搬硬套,只能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借鉴作用。

  近几年,各中职学校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一定成效,但从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调查情况看,毕业生的表现仍不尽人意。2003年我校开始在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引入英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模式,专业建设模式为“前厂后院,前店后校,一专业一实体”,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改进,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安全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良好职业习惯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项目组认为: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引入电类专业,在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充分依托海尔集团企业广西各网点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结合实际及行业对人才需求,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发出一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2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大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论依据二:国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形式,国外的“双元制”、“教学企业”、 “模拟公司”等职业教育模式,为我们探索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我校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贯彻落实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充分依托与企业合作的优势,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

  3.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3.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做中学”的单元化、模块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3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努力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资源条件,给不同天资和个性发展状况的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受教育机会。

  3.4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努力营造社会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感觉并验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体会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化。

  3.5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高。

  4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适应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训练,其中构建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是本项目教改行动的核心内容。

  4.1完善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实施,建立起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

  4.2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项目组认为: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及企业资源,对专业理论、企业文化特别是实践技能进行培训,注重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精髓的吸收及运用技巧,以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的效果。

  4.3开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

  本项目以我校电类专业为实施对象,需要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要求和教育规律,开发出一套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等。

  4.4创设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实验实训场地、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在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专业化改造、扩建基础上,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场地训练的统一。

  5项目研究的主要过程

  5.1项目研究准备:2006年9月,项目 组组建后,对研究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制订研究方案。接着着手组织开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的校内培训,主要是加深项目组成员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和要求,之后又多次举办专题培训,主要采用讲座、案例研究等方法。同时,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选送项目成员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到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的计划,安排项目组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组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深入企业调查,与用人单位就有关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各方面的评价;二是采用寄发邮件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综合,形成书面报告。

  一个多月来,本项目组几位成员分别走访了广西、广东、苏州等省市20多家企业(见表1-1),通过调查了解到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一线生产和经营单位对一定技能的中职生的需求很旺。

  以广东为例,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的需求缺口就达到5万多人。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职生的文化素质低,中职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理论或岗位技能上,而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和整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较弱。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用人单位的用工规格及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调查结果见表1-2。

  从表中看到,中职教育下的毕业生存在:实践操作水平不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及团队意识欠缺、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问题。

  5.2项目研究:针对上述情况,从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角度出发,为使中职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通过试验发现,在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的训练与培养是可行的。为此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5.2.1修订电类专业教学方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基础,项目组根据企业意见与建议,结合中职教育规律,对电子、制冷等电类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构建具有学校、地区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将必备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实践性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以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业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5.2.2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该标准的修订,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其任务是满足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5.2.3设计新课程标准的教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室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它需要教师更新观念,熟悉知识结构、学生情况、职业要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内容整合,进行模块化、单元化教学,对教师而言,课堂设计和教师备课难度加大。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它减少了单纯的理论灌输,而代之以实践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

  5.2.4教学场所的改造: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规格,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场所进行改建与重新部署,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补充、改造和更换。

  首先,改变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的格局,由原来固定的桌椅改为活动式,增加挂图与板书设备,以适应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等方面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不同要求,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改造电类实验实训室,由原来单独完成实验实训内容的格局,变成既有个人独立空间完成学习任务,又有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空间,以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第三,改建和扩建电类专业实训场地

  按照教学方案中对毕业生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三年来投入不少的资金,特别是2009年获得职教攻坚专项款,加上学校配套资金超过300万元按理实一体化模式改建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场地规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开发出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对实训场所的布设及管理实行企业化,制订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管理、教学人员的职责,保障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第四,与海尔集团合作,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实施职业化教学的层次。依托企业真实环境,使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5.2.5教学过程的改革:现在的中职教育,按照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按照职业化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像以往按照课本单纯的备课、上课,必须采用模块化、单元化、项目化等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辅以灵活的教法,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本项目研究的开展,带动了教师团队对教学过程的改革,通过合作开发了很多适应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单元,为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2.6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制订与完善《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传帮带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使大部分教师成为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素养高、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本项目组成员及参与项目试验的教师,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理念得到更新,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职业人,成为学生的楷模。

  5.2.7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跟踪调查。按照中职教育2+1模式,在完成两年在校教育与培训后,第三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及就业,或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外出一年实习时间,如制冷专业,利用第四、六学期进行 顶岗实习,第一、二、三、五学期进行在校学习,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或调研。与前几年比较,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后的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较强,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岗位工作的效率较高。

  6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6.1建立起一整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广泛的调研,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反复试验,建立起相对完善并可行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保障。

  6.2修订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项目组通过组织不同专业20多名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根据人才规格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专业教学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能力、一般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对电类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修订,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和调整课程、按照单元或模块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按季节用工灵活安排教学、按技能要求选取教材等,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市场导向需求。

  与此同时,根据修订后的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项目组充分考虑每一课程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特点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要素,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整体的发展,能较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化教学的需要。

  6.3编制适应职业能力训练的训练单元、教案:首先,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开发了《彩维修实训》、《珍型舞台声光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前者通过模拟演练,熟悉海尔彩电维修早会的流程,掌握12345服务规范和海尔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后者则通过手工作品和课堂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

  其次,在文化基础理论方面,配合专业实施《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安全意识与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教学单元,有效地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6.4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在我校,每年在专业科、学校内部组织公开课、示范课,项目组成员踊跃参加,并得到好评。在2008年6月19日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的教务行动电子专业在我校展开,项目组成员黄祖栋及参与成员王宇浩勇于接受挑战,分别承担《彩电维修技术》《电子技能与训练》两门专业课的主讲,得到听课人员的一致认可。

  6.5论文撰写与课题立项:本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以来,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潜心教学研究,先后发表了《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电子类专业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探究》等多篇论文,教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展及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实践》、《产教结合 持续发展 探索实训基地创建与运营新模式》等获得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及三个三级立项,《“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与研究》项目获得广西中职教改成果一等奖、2010年,《前厂后校 产教结合 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获得全国首届交通职业院校教改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6.6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电类专业实训的格局,教学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满足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6.7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项目组在项目研发过程,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参与制定和完善的制度有主要《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实训、实习场所管理办法》等。具体内容见附件。

  7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

  7.1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根据学生课堂测评结果和对学生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看,从总体上肯定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能在学校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将终身受益。

  7.1.1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意识得到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在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及教师资源,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沟通交流等进行训练和培养,依托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广西万通国际物流公司合作的优势,改革了只有模拟训练的方式,不间断地安排学生到各合作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意识、实践技能、团队意识、承受挫折和应变能力等的实地训练,与公司员工、客户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师傅指导下,提高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独立去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客户提出的难题和让客户满意;当领导、员工或同学误解自己时,应该怎么办;上门服务的技巧等,要求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小结。每一阶段实训结束,组织讨论汇报会,学生总结,教师和师傅讲评、指导,明确不足与优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对职业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以2006级电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人数98人,第一学期(未实行本项目内容的研究)不及格人次达到120多人次,课堂上专心听课的平均不足60%,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低于50%,对专业不明确的学生达到60%,不清晰将来的职业岗位和从事的工作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高达80%,实训过程认真的学生也不超过75%,符合条件获得奖学金人数只有30%。第三、四学期上述指标分别变为70、30多人次,90%、96%,85%、95%,90%、98%,70% 。

  7.1.2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为了了解电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后的各方面情况,项目组查阅了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登记,并走访了其中聘用和录用我校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十几家用人单位(主要是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综合情况如下表:

  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情况看;根据企 业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看,用人单位的评价较高。我们的职业化训练与培养,2006级、2007级、2008级分别第四、二、一学期开始。表中数据显示,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过的毕业生,整体素质高,而且职业能力及职业意识训练和培养的时间越长,学生越快适应工作岗位,稳定率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越大。

  7.2项目研究成果有成效:项目研究与实施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同时,项目组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2.1加快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步伐:项目组协助学校修订了包括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通过实施,建立起一套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我校教育教改的进行,本教改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全校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使广大教师清楚认识到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促进学校的跨越性发展,增强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08年度,有近10个教研教改项目获得交通部科教司、区教育厅职成处立项批准的基础上,2009年的教改立项获得新突破,并有一个立项成果获一等奖,2010年一个项目获首届交通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

  7.2.2带出一支充满活力、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和研究的双师型队伍:本项目涉及的教学人员很多,除了电类专业教师、实训指导、企业骨干外,语文、德育等基础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数量超过20人。项目组通过组织专业与职业培训、集体备课、企业挂职锻炼及考察、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职业素养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项目研究几年来,项目组成员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参评获奖,参编十多本公开出版教材。

  实践成果方面,教师们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008-2010年全区中职技能比赛,项目组成员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于指导与训练学生参赛,沟通交流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等辅助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参加广西中职技能比赛获多项二、三等奖);2008年6月,项目组成员的年青老师勇挑重任,承担全区电子专业示范课——职业能力训练,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

  7.2.3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实施有成效

  (1)改革专业结构,电类专业教学方案修订后实施效果好

  项目组将修订后的教学方案运用于教学,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普遍认为新教学方案给电类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实施效果良好。

  (2)专业课程标准满足对学生培养职业能力需要

  由于项目组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围绕职业化培养学生这一主线,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较好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在实施后普遍认为新的专业课程标准适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3)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得以迅速开发

  本项目组潜心于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工作,由项目组成员黄兆牛等编写的教材陆续出版发行,并运用于教学中。从专业教师和学生反馈情况看,新教材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训练目的明确,具有思想性、先进性、发展性的特点。新教材的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电类专业课程教案有了新突破

  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案在项目组成员的努力下,有了进展。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做中学”的实践主线,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方法实施与评价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7.2.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情境(实训基地)的创设助推职业化教学:根据教学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改造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加之与海尔等集团企业合作,大大地提升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硬件”水平。

  7.2.5构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教学机制:项目组在进行项目研发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实践活动、与企业密切合作,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多项交流等方式,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与企业新技术新要求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回学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如2009年3月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到防城港务集团需要30人专业学生后,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30名学生按时送往企业,得到企业好评。

  此外,通过建立市场反应机制,进一步清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群)的要求以及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更加自觉投入教学与训练活动之中。

  7.2.6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三年来,我校相继对实验实训室按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改造,引入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使实训教学满足职业化的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建和新建电子实训中心、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实训、实训与培训、教学与教研、教学与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场所,不仅较好地满足我校电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参加全区和全国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训练与交流场地。

上一篇:虚拟分光光度计在《植物生理学实验》中的教学

下一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