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浅议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人才匮乏却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为例,从现状分析入手,阐明职业教育为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意义,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成为令人瞻目的朝阳产业。然而,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其人才匮乏状况却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有着良好的契合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本文以潍坊市为例,试对乡村旅游业人才状况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性服务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变脱离实际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坚持教学与乡村旅游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使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打造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作者:刘天英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3期
下一篇: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