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修改报告(共3篇)
第1篇:教研论文修改七步法
教研论文是教研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一篇好的教研论文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段落清晰、语段简介、语句通顺等等.....之后文章再进行反复认真修改与斟酌才嗯那个完成落笔。可以说没有经过认真修改过的文章大多数只能算是个“半成品”。教研论文修改主要分为检查、增补、删除、更换、调整、斟酌、校正等七个步骤方法,下面就教研论文修改谈点粗浅认识。
审读检查论文
对教研论文初稿的审读检查,就好比对应征入伍青年进行全面“体检”一样,检查就是“照镜子”找毛病,是需要用心和认真对待的。对教研论文初稿检查的过程,要由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真审读。对教研论文初稿检查的着重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要检查思想内容,检查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检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正确、深刻,看思想观点是否明确,有没有与主题思想表达不一致或不正确的地方。第二,检查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仔细揣摩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看内容和形式是否一致,再决定内容材料的增删取舍和调换改正。第三,检查语言色彩、格调问题,主要检查语言色彩与文章主题风格是否和谐一致,有没有影响和妨碍思想观点表达之处。第四,检查语病,看有没有语垢、病句或字词纰漏之处。
当然,既是全面检查,对文稿其他方面的检查也不可忽视。如,文章题目是否醒目、确切,摘要是否规范,关键词是否精要,文后参考文献的注释是否正确等,都忽视不得。对论文初稿的检查需要认真审读,深入思考,潜心揣摩。
增加补充内容材料
在对教研论文初稿检查的基础上,论文修改进入了第二步。即增加补充内容材料。论文修改首先是个“补瘦削肥”的过程,先要“补瘦”。文章思想观点的表达是需要有充分说服力的材料来支撑的,即论点需要以科学的事实和理论来支撑,需要严密的论证和说理。无论从文章整体还是从部分上看,如果事实材料不充分,或缺乏说理性,便显得内容空泛、论证不严密,论点就难以成立。从文章的结构布局上看,无论本论是分为三部分还是分为四部分来写,各部分的思想内容及语言文字应当是大体相当为宜。如果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文字过少,与其他部分文字内容相比“过瘦”,就很可能有事实材料不充分或说理性不强的问题。就需要“补瘦”,即增加补充内容材料。这好比一个健康的人,不但肢体骨骼健全,还需要肌肉丰满,如果某肢体部分有肌肉萎缩了,不但缺乏美感,也会影响全身的健康,就需要治疗和补充营养。
在一篇论文稿中有这样一个一级标题:“四、评教师优点的多,评缺点的少”。接下来是这样阐述的:“许多评课者喜欢把课堂优点罗列一番,而对缺点只做泛泛之谈。为了照顾情面,甚至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素养也不做指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显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这样的阐述是缺“肉”的,需要增补内容材料。
教研论文修改的“补瘦”是必须的,至于补充多少内容材料,应该在什么地方补充,要根据文章从整体到局部思想观点表达的需要来确定。无论是事实性材料还是理论性材料的增加补充,要以思想表达充分、论证严密、结构合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删除多余文字材料
教研论文修改的“补瘦削肥”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补瘦”是必须的,“削肥”也是必要的。“削肥”就是删除文章中多余、重复的文字。写文章初稿要“宁肥勿瘦”,占有的材料尽可能充分些,“肥”比“瘦”好。因为占有的材料内容丰富,才有选择取舍的余地,这要比初稿看似完成了还要再劳神“搜集”材料要容易些。这并不是说内容材料越多越好,也不是说文章写的长就好,只是从论文修改的角度而言。写文章是忌臃肿、累赘、“多肉”的,就像一个臃肿肥胖的人一样,需要“减肥”,“减肥”不是“腕肉”,而是科学瘦身。
教研论文的“削肥”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对与论文主题表达无关的文字材料要坚决删除“削掉”,免得文章臃肿拖沓。二是对与思想观点表达作用不大的文字材料要尽可能删除不用,以使文章“健体瘦身”。三是从语言文字上说,要去掉可有可无的文字,以使文章利落精粹。此外还有一种需要注意的现象,即有的不到三千字的论文,开头“引言”部分竟拖泥带水的达八、九百字,差不多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种“大头”“小体”的文章看上去不舒服,是需要“削肥”的。论文“引言”主要起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的作用,需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不能篇幅过长。有的论文语段臃肿,光删除些内容文字可能不解决问题,需要重新组织语言改写。教研论文修改“削肥”是需要忍痛割爱的,毛泽东强调文章要写的短,写精粹些。鲁迅告诫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去掉。这些应该成为修改文章的座右铭。
更换新鲜语言材料
在教研论文修改中,更换语言材料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研论文的写作也是一个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经过对初稿认真审读和思考后,对文章的思考在不断加深,认识在进一步提高,充实、更换一些更有生命力、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是在情理之中的。教研论文修改中语言材料的更换,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认为文章中的一些事实材料尚不典型,或引证的材料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确实需要更换更典型、更有说服力的内容材料。其二,发现了有比原来更典型、更有说服力的新鲜事实材料、新的数据材料,或对文章更有支撑力的理论说明、引证的材料,需要更换和替代。其三,处于文章结构的通盘考虑,在文章布局调整中涉及文句疏通和组织语言的需要,修改更换一些原来不适合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
论文修改中语言材料更换的意义在于:要根据文章思想观点表达的需要;目的是使思想观点更加明确,论证更加严密而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连贯。
调整章节段落、语段、语句
在论文修改中对部分章节、段落和语句进行调整,是为了使思想表达符合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合理具有逻辑顺序,使语言表达前后连贯一致。教研论文修改的调整,与上述“增”“删”“换”修改方法的区别在于,它一般不改变原有的内容材料,主要是段落、语段、语句的安排顺序和位置的合理调整移动。论文修改的调整,要视思想内容表达的逻辑要求、文章结构安排的顺序要求和语言的连贯性要求而定。
论文修改的调整移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论文章节段落的调整移动。除了开头和结尾外,论文的本论是需要按部分、分节来论述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反映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结构顺序的。如,有一篇“谈怎样才能评好课”的文稿,正文分为三部分:一、端正评课态度;二、明确评课目的;三、掌握评课方略。从论文思想表达逻辑上说,应该首先明确评课目的,才谈得上端正评课态度,应将第二部分内容“明确评课目的”调整移动到第一部分为宜。二是论文语段的调整移动。在论文审读中,发现有上下相连的语言句段需要调整一下位置,才有利于意思的表达。经过语言句段的调整移动后,语言组织会显得合理,读起来前后意思就连贯一致了。三是语句的调整移动。语句的移动调整指的是一个语段内的句子或一个句子内的词语顺序的调整移动。以下面语句材料为例,“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开展听评课活动,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阐述的是怎样才能评好课,并非谈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二者不能并列提出,应把“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移动到“开展听评课活动”之后。
当然,教研论文修改的调整移动,不只限于上述三种,还有字词的调整,在初稿基础上改写性的结构性调整情况也存在。
斟酌语言文字
在教研论文修改中,大体经过上述语言材料修改后,还需要进行语言文字斟酌。所谓斟酌,讲究的是字斟句酌,主要是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教研论文的语言斟酌,其着眼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逻辑角度推敲,看词语表达的意思是否正确,词语的运用是否准确精当。二是从语法的角度推敲,看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搭配是否得当。三是从修辞的角度推敲,看话说得是否准确,有没有感情色彩及格调方面的问题。
对教研论文的字、词、句子的斟酌,应该是通篇的、全面性的,文中哪一点有瑕疵,都会影响全文的质量。但从论文修改的意义上说,需要抓重点看全面,先看文章的“五官”和关键部位。抓重点,就是要对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中的大小标题等处的词语进行重点推敲。题目好比人的“眼睛”,摘要和关键词好比人的“脸面”和“鼻子”,引言好比人的“脖颈”,正文的大小标题好比人的“四肢”和“骨架”,这些是论文的关键处。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要求是不超过12个字,需要高度概括,一目了然。既要醒目、确切,准确表达论文内容,又要简洁、精练,能显示出格调色彩。如,一篇原题目为“学校管理制度简论”的论文,“简论”是对论题的简要论述,论文是从十个方面较为具体论述的,经过推敲,将题目改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十点要求”,显示出了格调色彩,引起了读者的重视。
对论文的“五脏六腑”和“血肉”部分的斟酌也要仔细认真。如,一篇题为《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教师教育调研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学思想不解放,误区认识不消除,那么小学基础不牢,初中补课拼消耗,高中升学压力大也得拼,这种恶性循环的‘质量怪圈’就不会消失,大量学生流失就不能有效控制。那么,人才辈出、可持续发展有后劲的素质教育就很难实现。”这里用了一个“恶性”的词语,感情色彩很强,对整个调研报告的格调都有影响,经过推敲,定稿时用了一个“非良性”的中性词。确切地说,所谓论文修改重点是相对而言,对文中任何一个词语运用疑点的斟酌都马虎不得。
校正全文
当教研论文初稿经过增、删、换、调、斟酌等修改后,在定稿之前还要作最后的审读校正,这好比要出嫁的姑娘,在上车前还要仔细照镜子,做最后一番梳妆打扮。论文的校正是全文性的、全面性的、反复的和认真的。
全文性是就校正的范围而言。论文的校正是从头到尾通体性的,包括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文后注释等,无一例外。全面性是就校正的意义而言。一是对全文的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符号、有误的注释等进行校正。二是对论文的有关数据、名家引用语等进行校对改正,三是对行文格式、字体、字号等进行校对改正。四是发现了新的需要斟酌的字词,要再进一步推敲更正。五是对字、词的疏漏之处做好增补修正。教研论文虽然在遣词上有别于文学上讲的散文,但也有它内在美的特点。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但有它内在说服力和逻辑力量,同时也具有语言的科学美。这种语言的科学美并不足添加一些副词或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语,而是准确地用好每一个词语,确切地说好每一句话,精确地阐述好每一个问题,从而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在论文校正过程中,需要对有疑点的字词进行反复订正,特别是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阐释和名家语录引用的校正,直到放心不疑。在一篇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课堂教学元素来说,教学实效性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消化度,教学方法的有效度。”其中,到第四稿时说的是教学内容的“消化度”,到第五稿时改成了“内化度”,到第六稿时又改回来了。论文的校正是要耐心的,要不厌其烦、反复审读。
论文的校正要细心,一丝不苟,无论一个标点,还是一个引语。如一篇论文稿有这样一句话:“评课不仅评议教师的优点和应改进的地方,同样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如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及学习效果情况。”这句话中第一个“情况”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若不改成为两句话就费解了。还有一篇谈因材施教的学术论文,引用了墨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语录,但文中说是孔子提出的,这是校正不细心的原因。
教研论文修改过程,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对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认识思考的过程,是思维整合和语言提炼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精心。好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实践“做”出来的,也是精心修改出来的。教研论文修改情况复杂,修改方法也并不局限于上述七种,也并非有绝对的修改步骤顺序。在论文修改中,有的可能几种方法同步运用,或交替运用,需要从实际出发,有机结合,灵活掌握,其意义在于把论文修改好。
作者:赵印奖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年8期
第2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刍议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博士生论文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对待。指导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型思维的能力,督促学生重视开题报告,学生要注重资料搜集,敢于反复推敲和修改开题报告,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同学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有重要作用。对此,同学应该有所认识,认真对待;指导教师也应该重视,把督促同学做好开题报告作为指导博士论文的一项有力措施。
博士生的学习期限是3年,由于各种原因来不及完成论文可以延期毕业。一般来说,其学习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程学习阶段,大致第一年完成。在目前的体制下,多数同学这个阶段基本上是要到校的,同学要利用这一年时间修完专业课程和外语、政治类公共课程。同学的学习渠道包括这样几条:一是听学校的公共课,二是听老师的专业课,三是听校园里的一些讲座,四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五是利用图书馆、网络阅读自修,六是和导师之间的课外交流。大致上是这样6个方面。
第二个阶段是开题报告阶段。基本上是根据课程学习阶段积累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安排,来选择和论证博士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就是开题报告。
第三个阶段是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完成之后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可以在学校写。也可以回原单位、原地在家里写。
第四个阶段是初稿修改阶段。初稿完成之后要根据导师的意见和预答辩的结果进行修改。每年的正式答辩时间是五月下旬,一般做法是正式答辩前一个礼拜左右,或者稍多一些时候,青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举行预答辩,也有的不进行预答辩。我这里规定三月初交稿,之后马上组织预答辩。预答辩是全体同学参加,大家来提问题,提修改意见。然后,作者根据导师的意见和预答辩的结果进行修改。这样,到五月下旬正式答辩,其中留出来大约两个半月。我们的规定是对的,时间上有一个比较充裕的缓冲。预答辩距离正式答辩时间过短的话,如果发现问题比较多,修改量比较大,就有可能来不及。
第五个阶段是答辩阶段。主要是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及答辩通过之后办理有关申请学位的手续。办完申请学位的手续就可以办理离校手续,然后回家等待批准学位。这个阶段是最为刚性的,无论谁读博士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否则拿不到学位。我们学校以每年5月25日为上半年的答辩截止时间,当然,个别答辩或延期答辩的则时间不限。
以上所说是~般规律,多数学校、多数同学是这样的,但也有它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要求,不同同学的学习情况,有的同学可能不需要5个阶段,只要4个阶段甚至3个阶段。有位年轻的同志告诉我,某省一位省级机关干部,拿了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实际学习和做论文时间只用了一年半,这恐怕是特例。也有的同学业务基础比较好,初稿比较成熟,修改时间很短,所以修改不能算作一个阶段。也有的同学研究能力比较强,条件比较好,没有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成为一个阶段。我们这儿开题报告是一个阶段,目前已经毕业的17位同学每人都做过开题报告。所以,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方向、各个同学的情况,学习阶段有多有少,各个阶段有长有短。
上述5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所谓学习环境包括显性的环境因素和隐性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显性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的图书馆、网络、其他学习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齐全、先进。现在许多新的、刚刚升格不久的大学硬件设备说不定比一些老的学校还要好,教室很漂亮,学生住宿条件也不错。隐性环境主要是指软环境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同学整体素养、校园风气、专业水平、导师水平等条件所构成的校园氛围,集中体现为校园的整体文化气氛。比如,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不高,报刊书籍的收藏丰富不丰富,学术名流的报告多不多,职能部门和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强不强,同学的学习空气浓不浓,等等。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差异很大,比如,教学质量很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专业课程也不开,导师不给博士生上课。也有的地方博士生入学之后和本科生、硕士生混在一起上课。如公共政治理论课,在一些学校里是作为知识来讲的,同学很欢迎;在一些地方老师把它当政治框框来讲,同学不仅不欢迎,而且很厌恶。同样一门课,教学水平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在一个名牌的学校里,考进来的学生素养不同,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问题也有意思得多。导师的水平和专业特色很重要,有的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甚至是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有的学校或者有的专业能招博士可是没有什么专业特色,导师的学术素养也不一定很出色。学术传统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性,有自由讨论的习惯,有和谐的人事关系,有比较厚重的学术积累;有的地方则缺少甚至没有这些。所以,课程的学术含量、导师的水平、校园的风气、专业的特色、学术的传统等等是隐性资源。这个资源越丰富,对同学的影响越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同学的优良素质是靠学校的软环境熏陶出来的。
论文写作阶段是博士论文的直接形成阶段,论文初稿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初稿比较成熟,修改任务就相对轻松一点,反之,修改难度就大一些,以至于不能按期答辩,甚至直接影响论文的最终水平。开题报告阶段介于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之间,课程学习阶段为开题报告奠定基础,开题报告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把开题报告作为一个学习阶段。
谈到开题报告,目前一般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开题。有些同学在学校、研究机关待的时间比较长,学习经历长一点,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丰富一点,因此就不用开题。他自己带着选题入学,或者入学之后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和导师打个招呼:老师,我想做一个什么题,导师同意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简单开题。导师说,你做一个什么题吧,于是同学写个简单的课题设想或者说明,导师看过就行了。也有的是同学主动写两页纸,简单说明一下,交给导师,导师大致看看,认可了,就通过了。第三种情况是复杂的开题,经过认真准备,有详细的开题报告,还专门召开会议,请大家一起讨论。我们从头一批同学起,就认真开题。记得赵入坤和叶扬兵第一次搞开题报告,请了历史、法律、中文等系的几个教授来论证,当场就对叶扬兵的开题报告提了许多问题。后来,我们做了改革,不再专门邀请专家来审查开题报告,而是组织本方向的全体同学来讨论。曾经还有其他方向甚至其他学校的同学自愿参与进来加入讨论。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
既然可以简单开题,甚至不用开题,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开题报告,并且要认真做开题报告呢?总结起来,不外3个原因。一是博士生教育是一种高学历教育,博士论文是一种高规格的学术产品,规范化的训练是必要的,开题报告就是一种制度性的训练。二是通过做开题报告,同学们一起论证选题,可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启发的效果,能提高大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学术氛围,或者说一种学术传统。三是同学中个别人有教学和研究经历,比较成熟,但是多数同学年龄相对小一些,研究经历相对短一些,博士论文的要求与过去相比不一样,跨度比较大,不经过一定训练做起来有难度。对做开题报告的同学来讲,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的前期训练。通过做开题报告收集资讯,打开思路,练习写作,培养讨论的风气,是一个实际锻炼的过程。
做博士论文为什么要先做开题报告,基本上就是这些理由。
今天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才能做好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那么,首先就要研究什么叫开题报告。昨天晚上,我专门查了手头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没有“开题报告”这个词,也没有“开题”这个词,因此只好自己来下一个定义。“开题”的“开”字就是着手准备、开始进行的意思,“题”就是课题的意思,连起来,“开题”的含义就是着手某项课题研究。所以,“开题报告”就是关于着手某项课题研究的报告。根据这个解释,所谓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一定准确地说,就是说明博士论文课题计划的研究性论文,或者,是关于博士论文选题可行性计划的研究报告。
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和博士论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第一,开题报告明确了博士论文的目标,把博士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第二,开题报告的有关内容将来就是博士论文的有关内容。大家不要认为开题报告写了许多,与论文关系不大,好像白做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说明、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提纲、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其中选题说明、学术史回顾、参考文献列举将来就是博士论文的组成部分。第三,开题报告的观念、方法和提纲是决定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它们将直接决定未来博士论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关系就体现在这3点。
什么样的开题报告才算是一份好的开题报告呢?我认为应该以4条标准来衡量。第一,有卓越的学术眼光。作者的学术眼光一定要非常优越,你所看到的问题是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给出的答案是别人考虑不到的。第二,选题正确。选题不能错误,否则将来博士论文就做不好。所谓选题不正确,是指课题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选题很好,但是缺少资料;或者与别人的选题重复,条件又明显不如别人;或者难度太大,肯定无法完成;等等。第三,熟悉课题的学术史。对课题的学术史,要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它,达到新的学术水平。第四,有完善的思路和提纲。博士论文的全部研究计划,都要落实到思路和提纲上,所以,讨论开题报告,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研究思路和提纲。具备这4条的开题报告就是一个好的开题报告,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打好博士论文的基础。
怎样才能写出一份好的开题报告呢?我认为必须拥有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具备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如果没有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开题报告就做不出来。什么叫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呢?它有3个要素:一是多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读材料感觉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不知道可以开发的问题,读某个课题的学术史找不出其中的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不明白此种理论的精髓是什么,收集了许多资料不晓得必须朝哪个方向发展,好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要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善于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不能今天考虑一个问题,想了许久,查了很多书,有不少想法,但没过几天就忘了。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面读后面忘,等于白读,浪费时间,就不适合做研究工作。三是,有一定分析能力。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有的人也经常在思考问题,但是他的分析能力不够,分析不正确,因此思考的结论就不正确,就是一种低水平的思考。我们经常夸奖人说,谁很有水平。所谓有水平就是有分析能力,通过他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看法比别人高明。分析能力在思想方法上可以概括为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要点,即善于归纳,善于对比,善于辨别,善于判断,善于定义,善于推理,等等。这些都是现成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才会分析。
比如定义。什么叫“定义”?定义是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所做的简要而确切的说明。定义是非常简短的,不可能是一篇论文。比如,今天开会用了许多纸杯给大家喝水,假如要给纸杯一个定义,就不能把它写成一篇3000字甚至更长的文章。定义不仅要简短,而且要内容正确。因此,必须达到以下几条要求:第一条就是非常简明,不哕嗦;第二条就是概念性强;第三条是对被定义事物的内容和本质概括准确;第四条是具有个可证伪性。一般来说,定义必须符合以上标准。
比如,关于电影的定义。我们大家经常看电影,那么,电影是什么?《辞海》里有关于电影的解释,开头一句就带有定义的性质:“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这一句话就概括生地把什么是电影说清楚了。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怎么对眼睛下定义?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定义。可以从医学的角度,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做解释。刚才有同学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文学化的定义。不过,按照这个定义,如果某人的眼睛生了病,医生怎么治呢?窗户脏了要擦,是不是应该拿块布去擦眼睛?当然不行。所以,我们要采取另外的办法,按照医学的要求来下定义。比如,眼睛是由眼睑、眼球、视网膜以及其他视觉神经组成的人体视觉器官。这是指人的眼睛,如果要包括动物的眼睛,那么,上述定义中“人体”两个字还要去掉。我不懂医,可能说得不准确,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对事物下定义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在学习中间怎么去归纳,怎么去对比,怎么去辨别,怎么去判断,怎么去推理,这是一系列的思考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水平,当然,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
第二,有相当资料基础。做开题报告的时候,必须掌握一定资料,否则,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没有什么用。老师给你定一个选题,你还没有看什么资料,一点感觉也没有,开题报告是无法做的。比如吴渊,2006年8月我们就开始讨论课题。一次闲聊中,他谈到家乡那个村小学的事,我听了,让他立即赶回去搞材料。如果吴渊不回去弄来那么多材料,开题报告能写得出来吗?当然,也不是要把所有材料都搞到手,只要把基本资料收集到了,就可以考虑开题。做了开题报告还缺材料,再去搞,但是开题的时候必须有相当的资料。
第三,反复推敲和修改。开题报告必须认真对待,尤其要根据课题的总体目标,反复推敲,不断改善,直到成为比较成熟的博士论文计划。
在以上所说的3个方面努力,多下一点工夫,就可以做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论文思路。我和同学谈论文的时候,经常肯定同学,你的思路不错,将来论文会很好;或者告诉同学,你的思路不明确,所以论文有缺陷。那么,什么是论文的思路呢?我认为,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构思论文过程中所设定的讨论问题的程序,或者说,就是作者为了实现写作意图而建立起来的分析问题的顺序和要点。所谓讨论问题的顺序,是指为了贯彻论文的主题思想,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这个次序要预先确定下来。所谓要点就是按照论文的主题思想,沿着这些次序所安排的大小不同的问题,或者叫做论题、叫做议题都可以。沿着一定的先后次序逐步讨论某些问题所串联起来的线索就是思路。所以,论文思路也可以解释为按照一定次序把大小不等的议题串联起来,逐步深入展开讨论以解释主题的计划。一般说来,思路是在思想上所做的思考,具有文章腹案的性质。当然,思考的时候,也会随时把一些临时产生的新鲜想法记录下来,甚至形成阶段性的完整的书面文字。一份完整思路的形成,常常有一个过程。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往往会随着资料收集的不断丰富,对课题理解的不断加深而不断明朗,不断全面,不断深入起来。
对一份课题计划来说,完整的思路有4个要点:第一,有基本内容的预设。要有论文的总体框架,解决什么问题,文章规模有多大,要心中有数。第二,有中心观点的确立。作者把问题提出来之后,要有答案,让读者了解你的看法。只提问题,不给结论,不能算一篇完整意义上的论文。第三,有讨论问题的顺序。作者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不可以随意决定,而要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展开。这不仅是作者清晰表述的需要,也是便于读者理解的需要。第四,有关键环节的安排。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有重点,在关键的地方把疙瘩解开,使读者如同隔岸观火,豁然开朗。如果符合这4个标准,就是一份周密的思路,否则就不完善。
第二个难点是论文提纲。提纲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是提纲?提纲就是作者为了安排论文内容而遵循自己的思路所拟定的章节体的写作方案。一份完备的提纲必须达到5个要求:一是扣题性强。提纲必须紧扣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偏离了主题,按照提纲写出来的初稿就要报废,叫做无效写作。二是层次性强。要一层一层地把问题说清楚,最好有节奏感,结构紧密,区分又很明显。三是与资料完全匹配。拟出来的提纲不能与材料脱节,两者不吻合,拿这样的提纲说那样的事,完全不靠谱,这样的提纲就没有可行性。四是文字明了而且优美。纲目清晰,文字简洁是提纲的基本要求之一。五是根据选题、体裁的不同,文字风格多样化。选题、体裁不同提纲就不同,不能干篇一律。比如,通史著作的提纲要注意历史分期、知识板块和整体布局;专题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专题内容、深度和相关技术指标;人物研究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人物的社会背景、线索、生平业绩和对他的评价;研究历史事件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事件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它们的风格不完全一样。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修改提纲的重要,我们的会议材料里收录了钟霞、陈肖静和陈国庆3位同学的博士论文提纲,钟霞先后有7份提纲,陈肖静也是7份,陈国庆有4份。现在,通过对它们的简单分析,能看出他们的提纲是如何完善起来的。我们已经毕业的17位同学,每人都做过开题报告。修改开题报告的重点,是在修改思路和提纲方面下工夫。有些同学反复修改的那些提纲我手边已经没有了,为了开这个会,只把他们3个人的材料印了出来。
钟霞他们3位同学的提纲大家都看了,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提纲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拟订提纲的有关规律。归纳起来,他们的提纲有3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花的时问比较长、投入的精力比较大。根据钟霞整理的谈话记录,2005年4月17日我们开始谈论文,但只是抽象地谈,没有具体谈到课题。她记载,5月26日开始考虑提纲,大致把提纲定下来是7月19日,经过修改最后确定下来是8月17日。这些都记在她写的《博士论文札记》里。从4月17日到8月17日,共有4个月的时间。2005年10月20日,陈肖静把第一份提纲交给我,到2006年12月20日最后修改定稿,共一年零两个月。这之前,她走了一个弯路。原来的选题被否决掉,这个弯路有点大,我有责任,是我让她换选题的。陈国庆的提纲,从2005年11月24日写出第一份提纲,到2006年12月11日基本定稿,前后12个半月,1年出头,时间也比较长。
第二,修改的难点是思路和提纲。前面讲了,提纲是作者为了安排论文内容而遵循自己的思路所拟定的章节体的写作方案。所以,提纲实际上就是思路的书面文字化。调整思路是思想上不断修改原来的想法,调整思路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提纲的内容上来,体现为对提纲的章、节、目的调整和文字的修改。因此,调整思路和修改提纲文字是互动的,也是完成开题报告的重点。钟霞的提纲8月7日正式交给我,我和她谈了修改方法,提了一些意见。8月14日正式给她书面的提纲修改意见。第二天,钟霞又到我家里谈,她在《博士论文札记》里说,这次谈了之后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变。陈肖静的7份提纲里,第一稿到第三稿不太成功,这些稿子我没有仔细看,因为我不太同意她把论文内容局限在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范围里。第三份提纲是2006年2月8日交给我的,2月10日我给她写了修改意见,其中谈了4个问题,包括要调整论文的思路。3月2日,她的第四份提纲发生了变化,第四份和第五份面貌已经变了。从4月初到5月15日一个半月时间,我们谈了四五次话,每次谈过之后她自己回去修改,形成了第六稿。这份提纲预答辩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应该说比较成功了。第七份是这次公布的稿子,是根据预答辩大家讨论的意见进行微调的,是最后的定稿。前后大约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稿到第三稿一个阶段,第四稿到第五稿一个阶段,第六稿一个阶段,第七稿一个阶段。所以,对思路和提纲文字进行调整是困难的。
第三,同学和老师互相交流,共同启发。这个特点非常明显。2005年5月7日我和钟霞明确地谈到论文设计,8月17日提纲定稿,这期间每次谈话实际上都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陈肖静的提纲从第四稿发生变化,到第七稿定稿,吸收了大家的意见,是集体智慧的体现。2005年11月24日到2006年12月,陈国庆先后交给我4份提纲,还有一份没有给我,所以资料里把第四份注明是第五稿。这次我给陈国庆写的信,你们都看到了。我明确地告诉他,有4个“很难”:找一个好的选题很难,有好的选题找到足够的资料很难,有好的选题、丰富的资料找到能做的人很难,找到能做的人能把它圆满完成很难。这4个“很难”你都符合,所以我对你的论文寄予很大希望。陈国庆是很不错的,他的论文一定能做得很好。
以上3位同学论文提纲的3个共同特点,证明了完成博士论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从撰写开题报告开始的,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作者:李良玉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第3篇:论党校教师论文撰写方法
从练笔的基础性、选题的关键性、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必要性、撰写提纲的宏观性、修改的重要性、研读期刊全面性等六个方面,对党校教师撰写论文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
教学和撰写论文是党校教师必备的两项基本技能。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共享。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授课水平的提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他们授课能力较强,但写作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质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没有精力搞研究;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自己,或者懒惰,或者能力有限,提起笔不知写些什么。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训练。正如帕特里克·邓利维说:“通常,写作知识和技巧不会是你优先考虑的事情,但却是论文写作的重要方面,对成功创作和完成论文意义重大。在写作方面取得扎实、不断进步将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1]13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就党校教师撰写论文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勤于练笔是基础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越长时间不写文章越不知道如何写,相反,经常写作的老师越写越熟练、越轻松。所以,练笔是一种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训练。
练笔的方法很多,比如在看书和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将这些思考的成果写下并整理出来,或者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哪怕只写三言两语,都可以起到提炼、归纳和练笔的作用。现在网络很发达,有的教师有写博客或微博的习惯,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写一些专业文章与网友们共享,既可交友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可以写些综述类的文章,对前人工作总结、回顾及做出评价,这也是很好的练笔方式。
教师们只要克服懒惰心理,做个有心人,勤于动手,就会越写越顺,熟能生巧。
二、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前提和关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选题是写作的前提和关键。要想有高质量的选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新。所谓选题新,就是所选题目很少有人涉猎。在写作之前最好从中国知网上查一下有多少类似的选题,了解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自己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选题要有实践意义。为了求“新”,有的教师专找一些“偏窄冷僻”的题目去写,有的选题对实践没有指导意义,违背了党校教育的目的。党校教育讲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写文章也要联系实际,能够给现实以启发和借鉴意义,这样的选题才有撰写和研究的价值。
第三,选题的大小、难易要适度。论文不比大部头的书或课题,如果选题太大,涵盖面过广,在受篇幅限制的情况下,不容易就一个问题论述清楚,所以宁选小题不选大题。有的老师由于受知识水平、专业结构、材料占有等限制,选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从而影响写作的信心。所以,选题的难易要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定。
第四,选题要紧跟国内和国际的大形势。每逢遇到具有重大意义事件的纪念日、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的诞辰日等,许多期刊或部门都要举办征文活动,教师们可以在已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重要会议,如十八大的召开等,教师可在认真研读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累积的材料,迅速做出反应,写一些这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容易发表。
高质量选题的关键取决于你的阅读数量和对参考资料的把握。张世英教授曾说:“选题过程中,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中心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2]38因此,写作的下一步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方面加以训练。
三、收集和整理资料是撰写论文的必备条件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3]67一般而言,在写作过程中,凡是文章中所要涉及的人和事,与之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能收集多少就收集多少,多看,多分析总结,才多有启发,文章才会有新意。不仅要看国内的资料,还要看国外的资料。收集、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的资料,也有助于开掘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党校教师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与以往手抄或剪贴等传统的方式相比,网络收集资料有很多优势,既快捷又方便,也易于收集、分类、查找和保存。
在论文写作中,可以查阅和运用的资料种类非常的丰富。下面以党史为例,可以将资料分为以下几类:
1.档案与文献类
文献是保存、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各省市档案机构已经向公众开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资料,可以成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2.文选、文集、书信与年谱类
在党史资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的相关资料。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文集、资料汇编等都已经出版面世,极大地推动了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的向前发展。[4]16现在公开出版的文选与文集很多,如《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等,还有一些书信集、年谱类,都是比较权威的材料。
3.日记与回忆录类
在已出版的日记与回忆录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国内的如《杨尚昆日记》、《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回忆与研究》、《师哲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等,国外的回忆录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等。日记、回忆录能够真实再现当时历史,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还有一些背叛或脱离党组织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所写的回忆录,如张国焘的《我的回忆》(三卷),陈公博的《苦笑录》等,通过看他们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些正史中没有的信息,但要有辨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的文章,除了大家熟知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文集》外,还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系列丛书,外国人看中国抗战系列等,这些文章可读性较强,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报刊类文章要想写出新意,就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报刊,无论对选题还是内容都会有很大帮助,会挖掘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如想要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史,可以研读当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周刊》等,对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人物军事思想、社会变迁、知识分子问题等进行深入了解。有兴趣的话,从中找出一两个选题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做这些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因此,想要写出有新意、有分量的文章,可以参考这些资料,它们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参考的价值。
5.专著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机构出版了很多国内和国外的专著,通史类的专著如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30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70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通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这些专著都可作为阅读或写作的参考资料。
以上列举的文献资料是党校教师所应收集的基础性资料,教师们还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广泛地收集。整理分类的方式也有很多,因人而异,上述分类也仅可作为参考。
总之,要读的书和要收集整理的资料很多,要花费教师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对于教学和写作都很重要。因此,但凡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必须在这方面做足功课。
四、研究资料,构思文章,列出提纲
列提纲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提纲不仅应该写,而且应当尽量地“思考得周密些”、“写得详细些”。[3]68在掌握大量的资料后,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反复研究,深入思考,列出提纲。提纲应勾画出全文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结构框架,明确主要段落的层次以及各段落的论证步骤,包括主要观点、使用的例证,以及论证的方式等。一个好的写作提纲,能起到疏通全文脉络的作用。[3]68
在勾画提纲的过程中,要围绕“新”字去思考:
首先,要做到观点新。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发掘别人还没发现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观点,进而内化成新的思想。
其次,要做到材料新。党史党建方面的论文,近些年来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文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原先的观点做了某些修正,如章百家的《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杨奎松的《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等,都是笔者视野所及在学术研究上比较规范且有相当新意的成果。[5]199因此,教师们应养成阅读本专业最新期刊的习惯,随时掌握学术动向。
最后,要做到方法新。学会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新的方法研究问题,这是目前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去研究党史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现在要拓宽思路,尤其要多加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教师们通过钻研资料,分析对待这些问题历史上是怎样做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等。类似的文章已有人开始撰写,但数量不多,如果有心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会有所收获,对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要坚定一种信念,就是在教学和研读材料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后,一定要争取把它变成学术性的东西。这不仅有助于整理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反过来对教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五、修改是论文撰写的重要的环节
学习如何修改论文,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方法之一,而且是更有效的方法。通过修改论文,可以进一步提高遣词造句和逻辑推理的功夫。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6]95修改论文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论文初稿完成以后,认为论文已基本完工,不愿做进一步的修改工作,认为没有大的失误即可。其实这是个误区,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俗话说:“善作不如善改”,“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初稿只是很粗糙的产品,需要教师们认真仔细地加工完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多前进一步,至少可以减少失误和克服不足。[6]95
论文可以边写边修改,也可以在初稿完成后做整体性的修改。要对初稿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不仅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语言等细节修改,还要反复推敲观点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对引用的材料是否要进行补充完善等。以引用材料为例,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得少于三篇,同时注明出处,这样做,一表明有根据,二便于检验,三可使读者获得新知,四尊重资料创造者、整理者的劳动成果,五防止伪(假)引、错(误)引。[7]123论文修改是个细活,这个过程虽然枯燥但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过程。
六、研读期刊,找准目标,合理投稿
现在学术性期刊很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期刊种类有9000多种。按类别分有社会科学期刊、自然科学期刊、专业类期刊、综合性期刊;从层次分有学术性期刊、知识普及性读物、文化生活指南性期刊等。[8]61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外在的形象特色,包括栏目特色、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特色等;也有内在质的特色,包括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地区特色、时代特色等不同内容。每种期刊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培育有别于其他期刊的特色、个性和风格。[9]242党校教师应当重视的是期刊的内在质的特色,既可围绕期刊内在的各类特色撰写论文,也可以根据论文内容寻找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切不可偏离该期刊的栏目和范围等。
期刊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但这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转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该学科(专业)当代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期刊。一般而言,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一般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这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代表本学科发展动向和发展前沿水平。[10]84教师要尽量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争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章定位准确,合理投稿。
认真研读期刊的投稿要求,力求规范。按投稿要求填写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对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用文献、标题层次等认真审核,确保无误,尽量减轻编辑的负担。
以上这六个方面是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很多教师无意间也在使用,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掌握这些方法后,对于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将会有所帮助。
作者:王春红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