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9 20:08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然而,“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根植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土壤,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舶来品”。其中原有的案例全部是针对西方国家国情而进行分析的实例,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理论可以借鉴,但案例部分显然是脱离我国经济实践的,难以洋为中用。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过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关系到我们对其理论精髓的把握以及能否更好地以理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谓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事物在尽可能保持原有情境下的特征的同时适应本地要求,是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研究现状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上,理论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即通用的,其本土化内容在于理论指导实践方面,要将学科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结合起来,更清晰地认识理解经济现象,遵循经济规律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本土化至关重要,关系到对学科理论、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前,很多经济学学者和高校一线教师都关注到了“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脱离中国国情的问题,并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探索性的建议。如崔继红(2014)认为国内当前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资源匮乏,多是生搬硬套的国外经济发展中的实例。她对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提出了两点建议,分别是课堂举例与综合案例相结合以及小组案例讨论与个人案例分析报告相结合[1];杨国才等(2013)在分析了案例教学的特点之后,指出“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本土案例重视程度不足,并提出了三点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挖掘、在经济实践中提炼和在经济理论创新中提炼[2];付泳等(2005)探讨了“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提出课堂讲授与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3]。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仍然是以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案例为主,本土化案例显得不足。他们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案例教学实施的环节、步骤,方法等,很多學者也提供了本土化教学案例搜集、获取的可行渠道[4-6]。目前推广本土化教学案例的观点基本被一致认可,但是理论上的探讨比较多,鲜见具体的本土化案例的详细分析,在实践操作中的经验总结比较少,似乎在方法的贯彻实施方面不够充分,抑或是需要假以时日。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需要实实在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否则再深入的方法理论探讨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剖析 

  (一)机会成本的本土化案例 

  机会成本概念是“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成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7],可 

  以理解成是生产者做出了当前选择而付出的代价。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下,经济主体对任何经济活动进行选择都存在相应的机会成本。以本校学生选择读大学的机会成本为例,计算该机会成本需要学生考虑读大学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学生们基本都会想到的是学费,以大连财经学院当前每年1.5万元的学费计算,4年就需要6万。除此之外,读大学付出的其他代价还有什么,有的学生会想到还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用,然而,这些费用并非是上大学带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读大学选择去工作,也需要住宿费用和生活费用,因此不能被认定为读大学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机会成本内容,这是大多数学生考虑不到的,即如果高中毕业选择工作而不是继续读大学,就会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假设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有三种:一是公司文秘,月薪2000元;二是宾馆服务员,月薪3000元;三是快递派送员,月薪4000元。则三种工作四年里可获得的收入分别为9.6万元、14.4万元、19.2万元,我们计算机会成本时计算的是所放弃的所有选择中代价最高的一个,也就是从事快递派送员工作所收入的19.2万元。这笔收入由于我们选择了读大学而没有得到,因此是为读大学而付出的代价,应该计入读大学的机会成本中。由此,读大学的机会成本总计应该为6+19.2=25.2万元。 

  (二)企业总收益与商品价格弹性关系的本土化案例 

  企业总收益等于商品单价与销售数量的乘积,如果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大于1的,则降价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增加其总收益。在当今网络化的社会,互联网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购物以便捷、实惠等优势成为被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消费方式。对于网络上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是非常的敏感和关注,在电商降价促销时,会出现各种抢购风潮。根据需求定理,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是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如果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加。在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活动中,各大商家通过降价促销,都获得比平日翻倍甚至更高的销售数量。如天猫商城在2016年双“十一”的订单总量达到了5.31亿,交易额达到首次突破千亿的1207亿元[8],赚得钵满盆满。由于电商销售的多为服装、家电等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根据企业总收益与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商品价格下降带来了销量更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总收益是增加的,利润在此期间必然伴随着销量的暴涨而提升。因此,在短期来看,电商降价促销使消费者得实惠,厂商获利,实属是一种双赢的销售策略,这也是众多电商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如果电商降价是一种长期策略,则价格必然形成稳定趋势,就不可能出现一定时期内的降价刺激,无须抢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趋于理性,对于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遵循需求定理在合理的幅度内调整,虽然企业的收益也会增加,但是长期来看,利润空间是要下降的。所以,电商更喜欢的是在短期内将大范围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降低,期限一过即恢复原价,以此来刺激销量和利润的增长。

    (三)总需求、总供给与均衡产出的本土化案例 

  宏观经济学中,全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均衡产出,如果两者之一发生变化,均衡产出随之变化。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衡量。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GDP增长率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在2015年降为6.9%。究其原因,国内以往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需求相继出现历史峰值,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高需求也由于国内要素成本和汇率的上升而难以为继,因此总需求的增速回落。虽然供给侧的重化工業也开始调整,但调整速度远不及总需求回落的速度,于是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没有实现理想的社会均衡产出。供需不匹配导致企业产品没有销路,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中煤炭、钢铁、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等行业过剩最为严重,在PPI和利润下降中占到70%以上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在刺激总需求增长的同时,供给侧的改革是极为必要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措施改善当前企业产能过剩、利润为负的现状,也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真正被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平衡供需关系。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通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大力度的减产能,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关闭“僵尸企业”,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企业。同时将有竞争力的、创新的要素引进来,培育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机制,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多样性,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多样化质优产品,从供给侧角度推进总需求增加。 

  三、推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维护本土化案例库 

  一个成熟的案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经过搜集、整理、分析、校验的全部过程。因此,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一定要有前期的储备,如果能够建立“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案例库,就会为课堂上案例的使用提供极大的方便。案例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备课及生活中积累适合的案例,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完善后纳入到案例库中备用。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某一理论布置相应的案例分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众人的力量搜集案例材料,课上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课后教师将比较好的案例重点整理纳入案例库。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案例库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案例库中的案例应该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修改,补充进最新、淘汰出过时的案例,吐陈纳新,使案例库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具备时效性,保证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中案例能否讲解得生动,分析得透彻,真正起到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活学活用的目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讲授水平。只有教师对案例理解得清晰深入,才能够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备课只备书本,基础理论以外的东西就一知半解,对于经济发展时局的关注度也不够,本身就缺乏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这样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任务艰巨而繁重,不仅要吃透书本中的理论精髓,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全球、国家以及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动态,保持敏锐的经济洞察力,有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切磋,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的经济专栏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与同行们沟通意见、交换心得,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使自己能够胜任新时期教学岗位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三)改变教学方式,融入本土案例 

  本土化案例使用的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最重要的环节依然是课堂传授。如何将理论更好地灌输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每个“西方经济学”一线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高校依然是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教材中的案例几乎都是欧美等国家20世纪的国情分析,时间的久远和地域的遥远令学生们觉得遥不可及,与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心理,故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们身边的事情入手进行分析,效果则大为不同。学生们会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格外关注,大多数学生对于家乡、学校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都非常的感兴趣和关心。教学中若融入我国或本地区的本土案例讲授,必然会调动学生听讲的兴致,同时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状态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授的知识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本土化案例教学也要经过不断探索、总结、改进,最终才能够完善。案例的使用从最初的搜集资料,到案例的分析整理,再到课堂讲授和讨论,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设计,最终的实施效果通过课堂上学生们的反馈得到检验。教师应该认真总结每一个案例的使用效果,是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理论,是否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调动了他们对“西方经济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等等。对于效果不太理想的案例,要分析其原因何在,是案例本身不符合教学要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于引入案例的时机、案例分析的展开等需要调整,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一线教师们可以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时间进行切磋,或成立案例库小组定期总结汇报,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案例库经验交流群与校内外乃至不同地区的同行们互通有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进案例库的建设和案例教学改革,使本土化案例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案例教学也能够更好地开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崔继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导 刊:上旬刊,2014,(11). 

  [2]杨国才,张支南.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 本土化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黄乐.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 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5). 

  [5]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 育,2008,(3). 

  [6]陈慧荣.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公共管理教学为 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4:122. 


上一篇:有效教学在士官《工程力学》课程中的课堂设计及存在问题

下一篇:营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