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村人才需求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11:20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要想获得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综合型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教育人才等多种类型的人才,而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暴露出的问题非常之多,不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已然势在必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探讨,指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希望能够大幅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关键词】农村人才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农村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效果,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遭遇若干艰难险阻。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应该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致力于为人才成长给予有力保障,以此来实现农村地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持续增长,为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农村人才需求分析


  1.1农业综合型人才


  知识覆盖面广、实践能力强、道德水平较高的人才谓之农业综合型人才,他们往往对于家乡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愿意扎根于家乡一展所长,为家乡建设奉献终身,他们发挥的能量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农业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可以胜任任何—个岗位,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对高新科技产物的应用得心应手,将会掀起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


  1.2农业科技人才


  農业科技人才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掌握领先技术的一类人才,他们将会激发农业创新活力,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化开展,先进技术和设备得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此外,有些技术人才还负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传授给农民群众,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使农业生产真正走上了可持续的道路。


  1.3农村管理人才


  农村管理人才需要牢固掌握管理、营销、外贸相关知识,有比较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可以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施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在农村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优秀的农村管理人才能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建设,充当各单位部门的润滑剂,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销量的迅速增长,打响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4农村新型劳动者


  农村新型劳动者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操作者,负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包装等工作,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业生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更为可观。农村新型劳动者在农村人口中占据的比例最大,其专业素质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不畏困难、善于经营的人才才能被称之为农村新型劳动者,这类人才的数量越多,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就会更为顺利,将会让农业生产焕发出一派新的气象。


  1.5农村教育人才


  农村教育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人才,主要负责传授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对农民的实践能力加以锻炼,以增加农村人才数量,满足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需求。农村教育人才应该意识到当今时代及所在地区对于农村人才有着哪些具体要求,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甘于无私奉献,还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向农民传道授业解惑,以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农民队伍整体素质。


  2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1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不少农民的年龄都偏大,他们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或者是在初中时就辍学回家,文化水平较低,参加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农业生产先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牢,难以有效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会给农村建设造成一定阻碍。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想法过于陈旧,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缺乏改变生活环境的激情,直接表现为在农村建设工作中出力少,态度过于敷衍,只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有所改观,认为培训和学习活动是毫无必要的,致使农村职业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人才培养难度极高。


  2.2农村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


  农村职业教育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实用型人才上,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快速适应劳动者的角色,为社会创造价值。然而社会公众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过于偏颇,很多家长都认为职业教育毫无出路,毕业后留在农村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没有多大助益,希望孩子能够受到高等教育,为此他们不惜花费更多金钱将孩子送到高中和大学就读。殊不知这种做法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短缺,真正能够成长为实用型人才的更是少之又少,毕业后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就业的极为有限,农村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


  2.3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职业院校的办学门槛较低,而中国有着求学需求的人员数量庞大,使得近些年来众多职业院校拔地而起,打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口号,提出了种种诱人条件来吸引学生和家长,实际上这些职业院校却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教学体系也没有建立完善。部分职业院校的资金十分紧张,没有充足资金购买先进教学设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践验证,不能了解到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与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限制了农业生产改革及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2.4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得到农民信任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缺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人才培养制造了难题。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农村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完全是屈才,会将当前工作当成跳板,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到大中型城市中的学校任教。教师的精力被分散,不愿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农民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也漠不关心,致使农村实用型人才实际数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差极大,新农村建设前路堪忧。


  3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化对策


  3.1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


  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村居民实施针对性地培训,培训内容和目标都要有所差异,不能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免激起其逆反心理。通过开展对农村人口的素质调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在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时就会更加有的放矢,将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数量极为庞大,从外部引进的人才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可能并不适应,他们的归属感不强,不能主动解决实际问题。而加强对本地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将会提供新的思路,农村经济建设将焕发无限生机。


  3.2加强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


  社会公众对农村职业院校产生了错误的看法,生源问题就很難得到解决,农村人才外流,新农村建设受阻,将会形成恶性循环。相关政府和农村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把职业院校的性质、职责系统详细地介绍给学生和家长,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使其知道农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样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学生择校问题上,鼓励成绩合适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来学习,并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保障,这样就会有更多学生和家长将农村职业院校当作一个就学选择,实用型人才培养也会得以稳步有序地落实。


  3.3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用于开展理论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学生就会对理论知识予以深入理解和记忆。第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加入网络教学资源,将农业生产中涌现的新理论、新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充分把握农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看到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破他们的传统认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第四,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训练活动,规范学生的农业生产操作,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那么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在农业生产领域大放异彩。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发光发热,为人才培养殚精竭虑,有利于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学习和交流活动,让职业院校教师可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技术,将其消化吸收后传授给学生;教师之间还要经常交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他们的工资福利相挂钩,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4结语


  农村地区对于实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标志着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愈发紧迫,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大众对农村职业院校的认知,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人才综合素质,将更多人才投入到农村发展建设中,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会早日得以实现,城乡经济也能得以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薛凡(1983-),女,江苏盱眙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篇:打造特色: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