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改革举措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12-10 23:45

  摘要:“工业4.0”的浪潮在给德国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给德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德国提出了职业教育4.0计划,开启了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围绕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调整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建设数字化教育设施,实现传统教育模式数字化改造;分类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也应立足于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施面向工业4.0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素养,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普职等值性资格体系。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工业4.0;职业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郭旭,女,上海科技管理学校教育研究与督导室教研员,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3-0123-05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4.0”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工作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逐步融入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工业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以及工作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职业类别、人类资本构成以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工业4.0”发源地的德国,为应对工业4.0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德国提出了“职业教育4.0”的实施框架,并推行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本文将聚焦工业4.0时代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改革举措,尝试提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工业4.0时代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工业4.0的内涵与特点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首次提出了“工业4.0”国家战略,倡导以物联网和信息物联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为核心技术的制造系统变革,并发布了“工业4.0实施建议”,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1]。工业4.0这一概念常被误解为数字工业设备的引入,实际上,它是指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系统变革,主要是将信息物联系统技术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过程和物流领域,并通过网络将物品或服务进行全方位连接的智能化新型工业生产模式[2]。工业4.0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工业过程的实时网络化使生产更加便利,更加可持续和更有效率;数字网络将允许生产过程直接适应顾客需求并使顾客高效地订制产品和服务;工作世界将变得更具人性化;工业4.0将提供巨大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解决方案的潜力,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3]。总之,工业4.0不仅实现了工业领域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和改造,还带来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二)工业4.0带给德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工业4.0带给德国职业教育的挑战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信息物联系统的广泛使用,数字化新技术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呈现极化现象。2015年12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一篇名为《工业4.0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报告。通过情景分析,该报告预测,随着工业4.0的推进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到2025年,在63个经济部门中的54个职业领域里面,将有43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而原有的49万多个工作岗位都会流失[4]。例如,IT行业、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将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机械制造、汽车生产等领域也将伴随工业的转型升级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金属锻造、纺织服装以及食品生产等传统行业,由于引入数字化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将会大大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5]。各行各业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不断更新需要劳动者具备良好的数字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单一技能型劳动者难以满足数字技术进步对人才的新要求。这些都给德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亟待调整与变革。


  2.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下降、培养目标脱节等内部问题。在提出工业4.0国家战略时,德国职业教育并未完全做好准备,存在生源总量下降、培养目标脱节、人岗匹配不足、考评机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成为了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巨大挑战。


  2013年,在德国提出“工业4.0”国家战略的同时,其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入学学生数量首度持平。自2014年起,职业教育新增学生数量开始下降。据德国工商大会统计,2015年,德国大学入学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15万人,但选择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则比2005年减少了约19万人,降幅达25%[6]。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生源总量难以满足工业4.0对技术人才数量上的需求。此外,当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尚未根据工业4.0的要求进行调整,导致职业教育培训的技术人才无法适应工业4.0的要求,德国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速度加剧,无法胜任岗位、企业破产、人才流动成为企业提前终止合同的主要原因,与工业4.0紧密联系的岗位空缺严重。


  工业4.0对人才技能不断更新的要求使得企业培训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德国企业积极开展员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技能培训,不间断地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再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但是企业员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却不断下降,接受培训的人数同样下滑,导致那些迫切需要进行培训的崗位大量空缺[6]。此外,传统的职业教育考评标准也不再适用于工业4.0的发展,无法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工业4.0国家战略的要求。


  二、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改革举措


  (一)实施职业教育4.0计划,开启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


  为推进工业4.0国家战略,应对工业4.0给德国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2016年4月,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共同发起了“职业教育4.0”的倡议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化媒体”,目的是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的职业人才,以适应德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对数字化岗位人才的新需求。围绕职业教育4.0计划,德国联邦教研部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通过实施“适应未来数字化工作的技能人才资格与能力”项目、“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和能力中心的数字化”特别资助项目以及“职业培训中的数字化媒体”项目等一系列措施,开启了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首先,全面分析数字化对职业资格的影响,将IT及媒体能力作为职业培训中的跨职业关键能力,建立职业培训所需要的职业资格的监测与预测系统。其次,改进企业的技能人才培训,更新数字化设备,资助能力培训中心进行新型学习和教学过程探索。最后,开辟数字化媒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提升培训者、被培训者以及教师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二)围绕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调整职业教育培训内容


  培养劳动者数字能力是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策略之一。为带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展开劳动者数字能力的培养,德国联邦政府以企业培训为改革抓手,专门出台了两个项目[2]:一是“工业4.0对中小企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影响”(2017—2020年),旨在促进中小企业积极面对数字化带来的劳动力资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针对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2017—2020年),该方案包含了20个遍布各地的子项目,覆盖手工业、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内容覆盖所有企业工作环节。此外,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还开设了双学位课程,形成了经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学科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该学科的学位和专业资格,还能够获得工匠师傅头衔及相应的高级培训资格。


  (三)建设数字化教育设施,实现传统教育模式数字化改造


  在工作和生產流程日益数字化的背景下,数字化设备配置是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提升学习和培训质量的基本要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主席指出,为了促进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应有相应的数字化设备。预计到2025年,德国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跻身于世界领先地位[7]。数字化媒体的应用是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数字媒体的使用,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技能学习提供了新方法与新平台。数字化教育设施建设与应用离不开教师数字化媒体能力,数字化教师队伍是德国职业教育4.0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德国联邦政府还计划投入500万欧元,与各州一道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


  (四)分类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为应对工业4.0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德国联邦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指导,使学生的观念和能力向工业4.0方向转变。一是开展广泛调查,了解工业4.0时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电气行业、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特定岗位设置及其技术技能要求。二是设立专门项目,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指导。2015—2018年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教育链”项目,为2550所学校50万名学生进行潜力分析,对约11.5万名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合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才“扎堆”,避免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6]。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一大要求就是持续不断地参加学习和培训,为此,德国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比如,陆续出台了“升级援助计划”“继续教育津贴”“继续教育政府奖助”“升级奖学金”等项目。此外,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问题,德国联邦政府还制定并更新了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了普职等值的资格体系。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与德国的“工业4.0”相比,中国的工业4.0基础还相当薄弱。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许多企业仍处于工业2.0甚至更低的水平,中国制造业需要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走向“工业4.0”。相应地,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在改革基础上走向“职业教育4.0”。


  (一)立足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推行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但其发展推力主要是源自社会变革、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外部力量。德国职业教育4.0就是为应对德国工业4.0的压力和挑战、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等调查分析提出的变革方案和相应的举措。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未来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2020年9月,为贯彻落实这一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和27个举措。这两份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件并没有分析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没有提出针对特殊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行动。为此,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逻辑,在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制定时,考虑职业教育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融合,关注面向未来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变革思路、举措和行动方案。


  (二)实施面向工业4.0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工业4.0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劳动者的数字能力是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主要策略之一。数字能力涵盖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劳动者数字能力的培养是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2]。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门项目,从企业培训着手,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进而培养劳动者的数字能力,以应对企业数字化带来的劳动力资质要求。而在我国,企业培训不在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之内,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也尚未建立。在此背景下,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项目的建设经验,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体、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面向工业4.0的数字能力培养项目,让面向工业4.0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先从一部分企业开始,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不断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最终形成可推广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三)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素养


  工业4.0时代是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能教育时代。为培养劳动者的数字能力,德国将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提升教师数字化媒体能力作为重要举措,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不断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也逐步提升。但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更多地参考了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缺少了具有职教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新。为此,我国职业教育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业4.0对产业变革的数字化要求,配置工作和生产流程数字化的设施设备,开展以实践为导向、以数字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实践。另外,要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还应注重特定场域的、与工业生产流程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应用能力培训,进而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特有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四)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普职等值性资格体系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那些“铁饭碗”式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少,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适應新的行业或职业要求。这就需要劳动者持续学习,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德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到职后培训纵向衔接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并根据职业教育国情,修订、完善了德国资格框架。在我国,尽管教育部提出了“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开展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职业培训,但并没有建立职业教育内部的终身教育制度或终身学习体系。为此,政府部门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应尽快建立透明、融通、可靠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乃至非正式学习的横向贯通,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类培训之间的等值关系,打破各类教育之间相互割裂的局面,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习制度的探讨

下一篇: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