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的设置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制度、推进我国农业推广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旨在为农业技术推广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研究“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依托舟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如舟山市港务局、舟山市海洋渔业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科技局、舟山市文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等企业,舟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从这些基地选聘导师。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两类调查问卷,一类针对研究生导师,共51份;一类面向2011、2012级两个年级研究生,共152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是97.5%。通过对问卷的总体筛选,排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确立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5.1%。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现状
从2008年起,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地区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截至2013年6月,该专业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78名,授予学位人数77名;非全日制招生人数141人,授予学位人数37名。
(二)合作模式
1.联合招生和培养
除了本校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近两年浙江海洋学院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教育学院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了浙江省境内温州、宁波人口相对集中,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也相对较多的优势。授课地点采取就近原则,在温州、宁波异地授课,而授课和导师选择由浙江海洋学院组织,此模式既扩大了招生范围,又为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高学历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采用“双导师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校内导师由该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在研科研课题的教师担任,由其具体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校外导师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取得该领域高级职称或者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担任,由其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项目研究与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有52名专职导师及20余名兼职导师。其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确保学生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调查显示,目前该专业学生选题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所研究的课题方向大都结合舟山当地实际,与农、渔业实践相关。该校对受聘的兼职导师采取“请进来和引进来”的方式,导师采取现场授课方式[1]。兼职导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之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2]。
3.初步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近两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充分利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对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需求旺盛之机,逐步建立起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基地。2010年,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与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文广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派研究生到这些实习基地接受外聘导师的指导,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至今,在舟山地区已经建成5个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
(三)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这一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加之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其专业背景不同,使得培养方案与研究生自身状况吻合度不高。
2.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
与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政府机构。调查显示,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单位中,政府占63.8%,企业占26.3%,学校占9.9%。说明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企事业单位比例失调。
3.合作培养规模小,合作地域狭窄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生源不多,第一志愿报考生源很少。这既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也和学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规模不大有关。
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地域主要局限于浙江省省域范围内,或仅仅局限于舟山市辖区范围内,与外界对接面相对狭窄,这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多样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把学术性和职业性密切联系起来。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政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持,并在政策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立足学术工作的组合与融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传统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和外部系统之间搭建桥梁,构筑新的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3]。
(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的培养基地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结合学校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首先要向社会争取办学资源,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其次,要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第三,要以高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拓展其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现场能力实践训练,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政府公布的农业推广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三农”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热门论文
-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
-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
-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产学耦合培养机制研究
-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对策的创新分析
- 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究
-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
- 硕士研究生“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 农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中医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的问题
-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
-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