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5

作者:续秀英 史二栓 王泽俊

【摘要】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为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者应充分了解自己服务的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找出不足,并不断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方法,致力于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 高校教材管理;现状;创新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教学、科研及其成果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有:教材建设包括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的编著与教材的推荐使用,教材供应与管理(教材计划的编制、采购,教材的进出库及保管),教材的分发、零售,教材的台帐、财务管理等。教材的研究包括教材体系以及教材本身的研究,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等。不同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优秀教材的遴选和推荐使用、教材的供应与日常管理应该是大多普通高校都必然重视的常规工作。但落后的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供应理念严重地制约了教材管理的质量。因此了解教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找出差距是高校教材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1 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1 对教材建设缺乏系统研究 教材建设是教材工作的基础,教材研究对教材建设与教材供应具有指导作用。许多高校对教材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教材的征订发放很简单,只要能正常运作就行。加之人员编制少,久而久之便形成教材管理人员只是每天频繁应付事务性工作,与师生之间只是简单的教材供应,致使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工作非常薄弱。一方面教材的优选率不高,教材在选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教材选用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使用一些“职称”教材、人情教材,无法发挥教材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教材选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评估体系,加之学生对教材选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致使教材评价工作的开展达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材研究是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及选用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多数高校还普遍存在着“重视教材编写轻视教材研究”的现象,使教材建设工作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1]。

  1.2 落后的教材管理模式

  1.2.1 高校教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较少的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近万人的大学相当普遍,特别是高校实行学分制以后,选修课的开设越来越多,教材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高校只是设置了教材科,隶属于教务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科。多数高校教材科人员编制少,近万人的大学往往仅有3~4个人负责教材管理工作,不要说进行教材研究、建设、规划及评价了,仅是保证教材供应一项工作就足以使教材科的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1.2.2 教材管理工作手段落后,工作效率偏低,制约了教材工作的发展 一方面教材工作量加大,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学生选课的随机性随之增大,打破了专业、系科的限制,同时不受学制年限的制约,选修课门类多,上课学生人数难以精确统计,更是增加了教材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教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还没有应用到教材管理工作中,工作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远远不能适应高校教材改革的需要。

  1.2.3 教材征订发放仍是旧模式 目前多数高校学生教材一般还是按传统的“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的模式,即使学生已有该教材或已借到该教材,即使老师上课只讲该教材中的某部分章节,学生也必须购买,这样不但侵占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加重学生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学校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实施。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个别任课老师指定的,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因为老师所讲的或者考试试题的标准答案都在书中,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欠公平的,缺少以人为本精神。

  2 高校教材创新管理的思考

  2.1 加强教材研究,着力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工程 学校存在部分教材内容陈旧、重复编写、缺乏特色、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材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研究是提高教材编写与选用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应积极开展对教材内容及体系的研究以及对高等教育教材评价、选优质量指标与实施办法等的研究工作,组织对研究课题实行立项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作为教材管理部门,首先要充分行使教材选用的自主权,鼓励专家学者根据各个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实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广泛开展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活动;大力开展对已出版教材的宣传评价和推荐工作,加强对学校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影响,将学校的优秀教材向国内外推广,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目前教材编写的最大缺陷是由本校教师编写、本校出版社出版、本校学生使用。其后果是学术积累不足、交流不足、近亲繁殖,容易形成学术壁垒[2],不可避免地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要着力发展原创性教材,打破学术壁垒,打破教材的“系统封闭运行”状态,加强教材建设合作,使学生获得更广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做到教材的适时更新,使教材始终具有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使教材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合理。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2.2.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 学校应该扩大编制,增加人员,按照每八九百学生一名教材管理人员的标准配备教材科编制,确保教材科职能的充分发挥。教材科除去增加人员外,还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训。培训形式分为在职和脱产两种。其中在职培训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够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培训模式值得提倡。培训内容应有计算机管理、教材建设和研究、教材管理等,培训途径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也可以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还可以参加教材工作学术会议。通过培训,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教材管理水平、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2.2.2 实现教材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向传统的教材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社网络平台的建设则为高校教材管理的网络化创造了条件。各个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教材管理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实现教材的预订、采购和调剂。如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各个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等发行机构教材供应情况,及时联系教材、调剂余额,按时保证教材在授课前到位;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校师生对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方便、快捷、高效和全面的服务,以减少库存、降低损耗、减少报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师生的要求,赢得师生的满意;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评价信息、研究信息,对优秀教材进行推荐;通过网络平台帮助教材管理人员建立教材入库登记、教材发行、教材统计、教材规划、教材查询等系统,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2.2.3 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师生对教材的各种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3]。管理人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树立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教材质量关。加强教材计划、组织、指导与调控的管理,在准确采集各类数据、优选教材、收集和提供新教材信息、学生对教材使用情况的查询等环节中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宋慧杰.高校教材创新管理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6-157.

  [2] 陈春茹.高校教材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2006,(6):135-136.

  [3] 张永军,张碧如.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4):69-70.

上一篇:浅谈高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深化改革探讨

下一篇:外科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