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5
[摘 要]如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www.lw881.com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3]赫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4).
[作者简介]王利平,女,汉族,教师,研究方向: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www.lw881.com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3]赫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4).
[作者简介]王利平,女,汉族,教师,研究方向: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研究
下一篇: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