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高职学生信息交互行为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6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依据信息交互理论基础,对高职学生进行信息交互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 信息交互 隐性信息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高职教育的现状—高职学生的特点—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研究高职学生的信息交互行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新的群体,然而文化基础差、集体观念、组织纪律差、缺乏责任感等特征阻碍了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发展,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职业高等教育面临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并赋予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1 信息交互概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渗透到了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离散性。人们要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并利用自身所需的有效信息,实际上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由隐性信息向显性信息的转化。然而信息本身并不会自动实现显性化,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因此我们认为,通过人的信息交互行为,可以促进信息的显性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所谓信息交互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通过信息交互,人们可以实现信息的分享,进而实现知识交互,从而更能发挥信息的价值,促进知识的创新。
  
  2 我国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
  2.1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经意识到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目前的中外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惟职业论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及人们都以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围绕职业技术组织教学与培训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教师承担的角色更多的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以及合作者。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高职教育的目的是要始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获得提升。因此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本身并不完全,我们的使命不但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具备承担完成职业使命的能力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以更新自身知识的能力,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2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政治取向比较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注意行为的规范,有一定的法纪观念,关心学院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大学生风貌。但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文化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学生一般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才读高职,这些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自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不高,再加上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所以明显缺乏学习积极性。
  (2)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现念、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3)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很多学生不愿接受集体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
  (4)信息素养较低
  据对部分高职学生的信息教育问卷调查表明:几乎90%的学生都上过网,但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差别较大。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只懂得用qq聊天, 70%的新生不懂得收发电子邮件, 30%的新生不懂得下载有用程序等。而高年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就要强得多,80%以上的学生懂得运用聊天室等网络空间聊天, 85%以上的学生懂得发电子邮件,60%以上的学生懂得在网上下载自己需要的文件、电影、程序等, 40%的学生懂得在网上查询各种自己需要的资料。据了解,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中,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聊天、玩游戏等活动的占了上网人数的六成左右,利用网络的快速性来阅读信息(主要是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占了三成左右,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相关学习信息,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学习来积累知识。
  综合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学生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缺乏必要的网络基本知识,比如:在获取信息上还不能主动、有效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不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大部分时间在各种信息面前周旋,信息获取的效率不高;获取的信息多而杂,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和内化的能力不强。这些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自身能力和优势的发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学生成为大学生中新的群体。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3 研究高职学生信息交互行为的必要性
  3.1 信息交互是高职学生获取隐性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指出了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实践性智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应到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般表现为高职学生的隐性信息和隐性知识。事实上,在高职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隐性信息对于个人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然而,隐性信息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在各种获取隐性信息的方法中,获取他人的隐性信息是最有效也是难度最大的方法。对于高职学生,具有有利的获取隐性信息的氛围和环境,通过与周围的老师、同学之间的信息交互,“潜移默化”的接收对方的隐性信息,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实现隐性信息共享,从而实现隐性信息向显性信息的转化。
  3.2 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团队意识

我们在财经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研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企业管理者们普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缺乏责任感和职业忠诚度,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跟目前高职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信息交互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因此这种交互行为产生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涉及到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在学生间的信息交互行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3.3 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基础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信息素养不仅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培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差,通过学生的信息交互行为,在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主动利用所学,创造性的使用信息,才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才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随时随地按照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各方面能力永远不落伍,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总结
  青年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承担着各种责任,而高职学生在目前的受教育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因此,研究高职学生在接受信息及传播信息的信息互动中作用及影响因素,探究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利用信息交互的手段和技术,从而促进学生的信息交互行为,调动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就业过程中的职业使命、岗位适应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得富.浅议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5).
  [2] 张再丽.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信息化,2007(5).
  [3] 郭友兰.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1).
  [4] 张世民.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j].人才培育,2009(2).
  [5] 马静,李衢.个人知识交互行为的内导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5).
  [6] 袁玲.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交互行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上一篇: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工作研究

下一篇:民办高校为例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