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6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存在着多种成因,需要完善就业机构系统及课程教学等加以解决。就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本文就高职就业机构、课堂教学、学生本身和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反思这些成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 高职艺术设计 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在近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毕业生人数又攀新高、就业市场风雨飘摇等一系列因素叠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之事实,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1 高职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
  1.1 就业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属起步阶段,众多职业院校的就业队伍建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的“一把手工程”的就业指导团队,但基本上只有三五个人组成,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又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人员中抽调而来,有些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就业,且只当作“闲衙门”安排“皇亲国戚”来做这等“闲事”。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他们不懂专业特点、不懂企业特点、不懂学生特点,就业指导内容也缺乏战略性和实际性。就业指导课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讲授,他们基本上只懂就业政策和发发就业信息,普遍缺乏专业背景,针对性差,讲授的内容都是程式化、标准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就业理论,仅仅停留在向毕业生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策略性层面,忽视对其专业特点、行业特点以及学生学业现状给予创造性、灵活性、可行性的指导与建议。形式上的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如“大学里的最后一课”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指导,不能起到真正的就业指导意义和个性化咨询。
  1.2 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热门专业过热
  在我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历教育、对热门专业都存在一种迷信和崇拜的心理,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历教育的指挥棒下,人人都想成为高端人才,学校承受的压力自然就随之加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迫使许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向综合类发展,培养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非理性的变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职追求综合发展或者经济效益,近几年高温不下的艺术高考热潮,促使很多高职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上马热门专业,而师资力量与专业教学设备设施跟不上,课程开设变得随意,无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高低不等、鱼龙混杂,“2+1快餐”式的人才培养加剧了高职艺术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1.3 艺术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大、难平衡
  大学毕业生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许多集团公司每年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空缺,却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干。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眼高手低、浮躁虚夸”;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容易自以为满腹创意,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高不成低不就和不喜欢轨迹清晰的生活,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1.4 社会企业用人理念与高职培养制度错位
  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风生水起,企业专场招聘也是热闹非凡,但许多企业观念陈旧,没有形成独到的企业文化,喜欢随波逐流,90%以上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潮流,进高学历的人才成风,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很难进入人才市场。因此有些高职学生片面理解工作经验,导致利用本来应该用于学习的宝贵时间去社会企业中从事实习、勤工俭学等社会工作,偏激地追求实践经验,结果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学没学会、练没练好”。还有,部分高职高专教育“知识老化、学用脱节”的培养模式仍普遍存在,高职课堂教学缺乏与岗位贴近,难以满足发展迅猛的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成为很多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使企业对刚从高校出来的就业者的职业技能缺乏信心。这些不良倾向给高职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2 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毕业生、学校和相关社会主体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路迎接挑战。面对新增就业人口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继续呈现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高端人才不断积聚的态势,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院特点思考和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力争突破就业瓶颈、逆风上扬。
  2.1 引威客任务进课堂,加大实战实训、提高“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是就业的“一道坎”,没有哪个企业会傻到‘花金子价买馒头吃’,要想使大学毕业学生更易就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为了不让每届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挡在职场大门之外,不让同样的悲剧年复一年地上演,我们应改变课程课堂教学,加大实战实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在近几年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视实战设计,把传统的课堂作业向真实实战设计项目转变,我们将“威客任务”植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网络化专业实习基地。c2c witkey已成为社会主流,充分利用威客

2.3 深化、细化校企合作,课堂对接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零距离对接”或“捆绑式”或“产学研一体化”或“三对准、四贯通”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办学可谓“百花齐放”。突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只是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的合作,将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课堂实训与职业岗位对接、课堂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对接、传统考核与职业认证对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细化校企合作模式。我们突破传统的“就业与实习式合作”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避免校企合作是“一纸空文”。如《vi设计》、《包装设计》、《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训作业由合作企业提供实战设计项目,为避免影响异地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对接设计职业岗位结合艺术设计课程特点、特色采用“远程顶岗”与“双导师”制的实训实习模式,即在授课期间学生在学校接受企业一线设计师利用网络“远程”指导,“远程”感受实习岗位,做好与企业直接交流、对话,为学生的“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既节约了合作双方的人力、物力,又方便管理与操作,也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设计能力、沟通交流等职业能力。
  2.4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广泛争取老师、校友等社会资源,竭尽所能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校友会的建设不重视或只是形式性设置“闲职机构”,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本科院校。大学校友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蕴藏在校外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有利于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为在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学习的好榜样,也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建立良好就业信息库以及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改革的反馈建议。作者所在学院艺术系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每一届的系部校友会—“校友qq群”,保持长期与校友间的情感、业务的联络与沟通,发挥着学校联系社会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及时了解社会职业岗位要求与就业信息动态。积极关注校友动向,不让校友会成了“庆典聚会”和“困难捐赠”的代名词,不定期邀请不同专业的优秀校友回校给在校大学生作报告或者在“校友qq群”作就业心理咨询等。同时加强校友间的互动,让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也加入到往届毕业生的“校友qq群”,使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了解同专业校友的工作岗位状况等;鼓励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各艺术设计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和交流讨论,运用艺术论坛和网络人才交流会平台积极展示自己、宣传推销自己,让表现欲、展示欲与竞争力共长,让“网络”认识学生、选择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客观看待社会环境,理性进行职业选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心理问题亦日益突出,学校和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客观地分析、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清华的博士去修车、北大的学子去卖肉,大学生当掏粪工、搓澡工等错位就业早已不是新闻了。刚刚毕业的高职生更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不可能所有的高职艺术毕业生都挤上设计创作的独木桥,未雨绸缪早定位,更新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做设计师就做设计制作人员或低端工作,要开始理性面对就业。当然,在就业过程中也要掌握各种求职技巧,精心设计个性的推荐材料、主动推销自己。艺术,不是追求美的技能,而是对美的追求本身。
  2.6 按需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除了要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以外,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不要不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高职院校必须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并对每年的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立足校情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热门专业招生人数“过剩”时应做好调控,防止三年后毕业时出现就业危机,可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生源素质而灵活调整、设置学生就读专业方向或转读相关类似专业,积极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定位职业方向。比如通过学生一年的基础学习、接触,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后引导学生定位好职业生涯规划,将平面设计专业分广告、包装、企划、美工、制作等职业培养方向,形成提前就业“分流”;加大多种类职业岗前培训力度,部分学生通过“诊断”和岗前培训也可转向网页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就业。
  
  3 结束语
  就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一切要重新开始,第一个工作也许不是理想的,但它开始了你迈向理想的第一步,实现零的突破至关重要,也是人生成功的一半。温家宝总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不求人人冒尖,但求个个上进;不求人人成才,但愿个个就业。
  
  参考文献
  [1] 熊爱莎.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理性思考[j].《内江科技》2005年06期.
  [2] 金旺.工作经验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道坎[j].《

上一篇:大众流行健身项目在中学体育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