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功利化 职业逻辑 人的逻辑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不断凸显。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潜藏的危机。从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本质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乃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显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逐渐成为一种与科技相结合,控制社会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下,理性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其典型特征为:“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社会和个人意欲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关注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只要手段是有效的,即被认为是合理的。社会和个体把一切都变成了用来制造其他工具的、为固定目的服务的一般工具。”
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最早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认为,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但却不能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与所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和意义。查尔斯·泰勒也强调,“工具理性是一种人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依托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工具理性的视野里存在的只是物、事实和工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问题由于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无法得以说明和证明,因此被视为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与工具理性相对立,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工具理性借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潮,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特点相结合,日益演变为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基础。工具理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方式。
功利化指主体向功利状态或性质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说主体必然要发生全面或者整体质变,实际上,多数情况是主体部分地发生量变,并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换言之,只要主体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均可称为本质属性的功利化。可以这样归纳:职业教育功利化就是指职业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过程,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形态。我们可以把“功利原则”简单地表述为效益最大化、追求实用性。各种迹象表明,当今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崇尚或者说越来越依赖这些功利原则,并将其转变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具备功利形态。因此可以说,功利化倾向就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休现。
三、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应有其特有的发展范式,而“人”与“职业”则是其中两条主要发展逻辑:
1.人的逻辑。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也是教育的对象与目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与接受高职教育的人的发展同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谋求就业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2)寻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激发人们学习行为的拓展教育;(3)追求人格发展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人的全方位的培养过程”,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以上三个方面涵盖了学生毕业后生活的始点、纵向与横向三个维度,即,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与选择,这是职业教育应具备的教育“通有的本质”。
2.职业逻辑。职业教育的逻辑现实与重要参照,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力支持。主要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人才,这就需要职业环境的营造,要求职业教育尊重市场规律,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与人才培养道路;(2)智力支持。主要指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指导,这需要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服务平台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建设产学合作基础;(3)文化支持。主要指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技术)文化发展,这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职业文化,而是成为职业文化的重要引领与建设力量。这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功能的具体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这是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有的本质”。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即从适应性教育、完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转向,从格式化教育、功利化教育到个性化、人性化教育的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未来5至10年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不能简单地跟着流行的社会风气走。中国社会真正需要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不是功利化,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性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应当说,职业教育注重功利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个体来看,受教育者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投人回报的最大化与实用知识、技能等;从社会方面来看,正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或称实用)功能,社会财物财富的总和不仅比过去大大增加了而且速率更快了,这也正是工具理性影响下的职业教育功利自身的价值所在。笔者所不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是过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职业教育本来肩负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即那种极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异化。
其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脱离工具理性,脱离现存的机制与手段,价值理性就好比空中楼阁而无从体现。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因此,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现状,就要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改变教育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从本质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功能指向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需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融人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三)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倾向,关键在于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这方面,美国职业教育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职业教育的范式具有典型性,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在美国职业教育范式下进行演绎的。20世纪初以来,美国职业教育一直在社会效率主义范式下发展。其基本理念为:(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工商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雇主的需要是整个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进人学历要求低于大学程度的工作做准备的人门教育;(3)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特定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采取非情境化教学,以就业与获得收人为取向,采取刚性的、预先设定的课程,使用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学习;(4)职业教育应独立于传统的公立教育,包括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基金、学习领域与方法、教师教育与证书,以及专业团体与学生组织。直至20世纪末,这四条理念一直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假设,深刻地影响着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成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范式。
世纪之交,随着新经济在美国和全世界出现,美国职业教育在理论假设与实践模式两方面均出现了重要的范式转变。概而言之,新范式的特点主要有:(1以人为出发点。不再完全依据经济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而是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及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的对象应当包括各种群体,甚至倡导全民职业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淡化与工作的界限;(3)课程内容凸显普通性。认为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特定工作技能的教育,而是要突出普通性,加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等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培养,并要面向职业群设计课程;(4)强调情境教学。与传统范式着眼于孤立的技能训练不同,新范式非常强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建构学生的能力。
从上可以看出,传统范式基于一种狭隘的、僵化的、割裂的工具主义思维,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结果在获得独立性的同时也遭到了“孤立”,其内涵越来越单调。新范式则用完全开放的、包容性的、整合的思维看待职业教育,其视野宽广得多。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传统与现代职业教育两种范式的矛盾交织中。一方面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与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对接,要通过增强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生涯教育、关键能力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迫于我们现实的就业压力,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满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要加强职业素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职业人才。而当人们认识到需要把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时,便出现了一些折衷的观点,如“宽基础、活模块”、“平台十模块”等。当然,尽管在话语层面两种观点的力量各居一半,但现实的课程改革却在扎扎实实地朝着第一种观点发展,它说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折衷所能调和。
从现实条件看,工具理性主义目前在我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突显实用性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增强实用性,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也才有可能获得向更高级范式转变的自身基础。但是从长远看,以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人格、服务于个人发展为依据,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向更高级范式转换的需要。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不断凸显。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潜藏的危机。从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本质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乃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显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逐渐成为一种与科技相结合,控制社会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下,理性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其典型特征为:“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社会和个人意欲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关注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只要手段是有效的,即被认为是合理的。社会和个体把一切都变成了用来制造其他工具的、为固定目的服务的一般工具。”
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最早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认为,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但却不能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与所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和意义。查尔斯·泰勒也强调,“工具理性是一种人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依托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工具理性的视野里存在的只是物、事实和工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问题由于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无法得以说明和证明,因此被视为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与工具理性相对立,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工具理性借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潮,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特点相结合,日益演变为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基础。工具理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方式。
功利化指主体向功利状态或性质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说主体必然要发生全面或者整体质变,实际上,多数情况是主体部分地发生量变,并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换言之,只要主体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均可称为本质属性的功利化。可以这样归纳:职业教育功利化就是指职业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过程,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形态。我们可以把“功利原则”简单地表述为效益最大化、追求实用性。各种迹象表明,当今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崇尚或者说越来越依赖这些功利原则,并将其转变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具备功利形态。因此可以说,功利化倾向就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休现。
三、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应有其特有的发展范式,而“人”与“职业”则是其中两条主要发展逻辑:
1.人的逻辑。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也是教育的对象与目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与接受高职教育的人的发展同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谋求就业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2)寻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激发人们学习行为的拓展教育;(3)追求人格发展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人的全方位的培养过程”,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以上三个方面涵盖了学生毕业后生活的始点、纵向与横向三个维度,即,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与选择,这是职业教育应具备的教育“通有的本质”。
2.职业逻辑。职业教育的逻辑现实与重要参照,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力支持。主要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人才,这就需要职业环境的营造,要求职业教育尊重市场规律,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与人才培养道路;(2)智力支持。主要指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指导,这需要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服务平台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建设产学合作基础;(3)文化支持。主要指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技术)文化发展,这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职业文化,而是成为职业文化的重要引领与建设力量。这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功能的具体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这是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有的本质”。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即从适应性教育、完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转向,从格式化教育、功利化教育到个性化、人性化教育的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未来5至10年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不能简单地跟着流行的社会风气走。中国社会真正需要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不是功利化,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性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应当说,职业教育注重功利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个体来看,受教育者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投人回报的最大化与实用知识、技能等;从社会方面来看,正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或称实用)功能,社会财物财富的总和不仅比过去大大增加了而且速率更快了,这也正是工具理性影响下的职业教育功利自身的价值所在。笔者所不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是过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职业教育本来肩负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即那种极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异化。
其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脱离工具理性,脱离现存的机制与手段,价值理性就好比空中楼阁而无从体现。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因此,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现状,就要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改变教育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从本质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功能指向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需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融人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三)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倾向,关键在于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这方面,美国职业教育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职业教育的范式具有典型性,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在美国职业教育范式下进行演绎的。20世纪初以来,美国职业教育一直在社会效率主义范式下发展。其基本理念为:(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工商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雇主的需要是整个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进人学历要求低于大学程度的工作做准备的人门教育;(3)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特定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采取非情境化教学,以就业与获得收人为取向,采取刚性的、预先设定的课程,使用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学习;(4)职业教育应独立于传统的公立教育,包括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基金、学习领域与方法、教师教育与证书,以及专业团体与学生组织。直至20世纪末,这四条理念一直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假设,深刻地影响着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成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范式。
世纪之交,随着新经济在美国和全世界出现,美国职业教育在理论假设与实践模式两方面均出现了重要的范式转变。概而言之,新范式的特点主要有:(1以人为出发点。不再完全依据经济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而是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及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的对象应当包括各种群体,甚至倡导全民职业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淡化与工作的界限;(3)课程内容凸显普通性。认为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特定工作技能的教育,而是要突出普通性,加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等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培养,并要面向职业群设计课程;(4)强调情境教学。与传统范式着眼于孤立的技能训练不同,新范式非常强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建构学生的能力。
从上可以看出,传统范式基于一种狭隘的、僵化的、割裂的工具主义思维,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结果在获得独立性的同时也遭到了“孤立”,其内涵越来越单调。新范式则用完全开放的、包容性的、整合的思维看待职业教育,其视野宽广得多。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传统与现代职业教育两种范式的矛盾交织中。一方面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与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对接,要通过增强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生涯教育、关键能力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迫于我们现实的就业压力,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满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要加强职业素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职业人才。而当人们认识到需要把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时,便出现了一些折衷的观点,如“宽基础、活模块”、“平台十模块”等。当然,尽管在话语层面两种观点的力量各居一半,但现实的课程改革却在扎扎实实地朝着第一种观点发展,它说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折衷所能调和。
从现实条件看,工具理性主义目前在我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突显实用性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增强实用性,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也才有可能获得向更高级范式转变的自身基础。但是从长远看,以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人格、服务于个人发展为依据,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向更高级范式转换的需要。
上一篇:搞好酒店培训工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