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7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以及培养目标要求它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法律专业更是如此,所以学校的法律教学要不断随市场的变化调整法律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灵活、专而且精的教学,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有序而且健康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5〕石玉湘.论职业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iso9000族质量认证标准在职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6〕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04)
【关键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5〕石玉湘.论职业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iso9000族质量认证标准在职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6〕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04)
下一篇:浅论国外职业决策理论综述